老骥伏枥——辉南镇永兴村党总支书记冯树义先进事迹.docVIP

老骥伏枥——辉南镇永兴村党总支书记冯树义先进事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骥伏枥——辉南镇永兴村党总支书记冯树义先进事迹

老骥伏枥——辉南镇永兴村党总支书记冯树义先进事迹 永兴村是辉南县的一个偏僻山村,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是解放前从外地逃荒来的。永兴村山多沟深,土地贫瘠,以前是出了名的穷村子。而如今,这个村集体经济净资产达到200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24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100%的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99%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95%的农户安上了程控电话、吃上了自来水。 永兴村的苍桑巨变,离不开冯树义这位年逾六旬的老支书。任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他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创造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建设绿色银行 1974年,冯树义上任的第一年,他就访遍了全村828户人家,踏遍了山里的沟沟岔岔。他在党员大会上说:“永兴村抬头是山,低头是山,一山连着一山,难道这山只能‘长’出个‘穷’字吗?要改变落后面貌,让咱村人过上好日子,咱们就要在‘山’上下功夫、做文章。”于是,冯树义提出了“林业打头”的发展思路。 “在秃山上栽树”。这在永兴村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当时不少人对种树能致富半信半疑。这年秋天,冯树义带领党员干部背上背着煎饼,肩上扛着镐头,来到离村10里以外的南山,开始栽育林带。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十几天下来,冯树义累肿的腿打不了弯,好多次都是被人从山上架下来的。看着冯树义走路一瘸一拐的,乡亲们含着泪说:“冯书记,你坐阵指挥就行,活不用你干。”可冯树义说:“我怎么能呆得住,别说腿肿了,就是头发白了,也要染绿青山,把咱们村的穷根拔掉。” 山里人虽然话不多,心里却有数。冯树义和党员干部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全村的男女老少扛着镐头跟着冯树义上山了。这年的初冬特别冷,可是永兴村人的心却格外热。他们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嚼几口煎饼,全村上下奋战了60多天,硬是在乱石满坡的南山上挖出了10万多个树坑。第二年春天树苗涨价,原先准备好的钱不够了,这可怎么办?看着满山挖好的树坑,冯树义心里着了急,他把家里仅有的500元钱捐出来,并号召村支委每人拿100元,党员拿50元。在他的带动下,很快凑出了2000多元钱,买回了树苗,永兴村的山上开始有了第一片新绿。 从那以后,村里的植树造林一年接着一年,村民的干劲也越来越高。村北面有150多亩荒山,坡度比较大,栽树成活率不高。那年春天正赶上大旱,冯树义组织7个社300多人,到远离北山一里地以外的河沟挑水栽树,大家肩挑手提,硬是把24000棵树给浇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永兴村人工林达到1.8万亩,自然林达到6000多亩,经济林达到1000多亩,宜林荒山植树达到100%。辛勤的付出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几年后村里从林木中开始有了第一笔收益,以后每年都可采伐木材2000多立方米,集体可获利20多万元。这个穷了几辈子的小山村,破天荒地有了自己的绿色银行。1996年,永兴村被评为“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 搬来聚宝盆 永兴村早些年就开始种黄烟。这里的烟品味好,就是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形不成规模。冯树义引导农民扩大黄烟种植面积,培植专业大户,用大户带小户,形成规模种植。村民庞旭龙带头种了6亩黄烟,要割烟叶时,烟叶突然得了斑病,眼看到手的钱就要泡汤,急的他直跺脚。在这关键时刻,冯树义外出请来了技术员,及时为庞旭龙的烟叶打上了药,斑病治好了,庞旭龙当年收入1.2万元。这下,全村人心里可有底了,抢着种黄烟。现在全村的烟农有780多户,占总户数的95%;面积为3000多亩,占旱田面积的75%;全村产烟叶120多万斤,纯收入3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10元,冯树义被村民亲昵的称为“黄烟书记”。同时,他还鼓励村民大搞特色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涌现出了“煎饼屯”、“大蒜屯”、“果树屯”,实现了一屯一业、一社一品的目标,村民的收入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冯树义并没有满足。在他的带领下,永兴村又办起了农机修配厂、粮食加工厂和卫生所、代销店。2001年村里又上了矿泉水厂,村企业用工量大增。村里富了,公益事业也就有钱办了,先后投入8万元上了程控电话,投资10万元安上了有线电视,每年还要出钱为过去当过村社干部的老人发“退休金”。昔日的穷山沟,今天变成了富裕村。 建起连心桥 在永兴村,一提起冯树义,人们都说:“他一颗心分八瓣,瓣瓣都是为了咱老百姓。” 永兴村五社有一条河,隔断了通往外界的路。村民有一句顺口溜:“隔岸能说话,握手得半天”。人们出行都得绕四五里路才能到对岸。冯树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下决心建一座桥,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1997年6月,村里拿出4.8万元来建桥。冯树义自己画图设计,很快拿出了建桥图纸。为了争取在雨季到来之前建好这座桥,他住在工地上,没白天没黑夜地抢进度。一天,暴雨倾盆,河水猛涨,砌了一半的桥基眼看就要被水冲毁。冯树义急坏了,他指挥村民一边改挖河道,让水绕行

文档评论(0)

raojun0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