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建筑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大建筑变迁

如歌岁月中的灰色调明亮 ——中央民族大学建筑变迁 文/韩俊飞 追溯时光六十余年,一队人马打延安走来,从国子监到北京西郊,1950年开始筹划,1952年夏季中央民族大学现址新校舍的主体工程完工,红柱灰墙瓦盖的经典建筑群落开始承载这一方的庄重与灵动。 据说民大校区的主要规划者是梁思成先生,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张济生先生融贯梁思成先生的风格参与了建筑的设计工作。民大的总体格局早在五十年代建设之初就已形成,几十年中一些新老建筑起起落落,但由正向道路切割出的整体布局基本如初。 诞生于50年代初期的民大早期规划蓝图在面积和格局上都非常让人憧憬,只是历史常常会在沧海桑田的蹉跎之中留下一声轻微的叹息,以供后来人想象。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中央政府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中央民族学院新校园的顺利兴建。在民大的高层建筑落成之前,这一片并不大的土地上显得格外宁静、古朴,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是民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的一段时期,老建筑翻修焕发生机,新建筑拔地而起走进民大人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现占地3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 风度云度其辉不减——今日民大老建筑 六十载的寒来暑往,民大这片土地上演绎了怎样的故事,灰砖青瓦、画梁红柱的老房子是静默的忠实观众,时光迈着沉着的步子画出老树安详的年轮,也在磨砖对缝的墙壁上书写着沧桑,而今天我们所仰望的,不是一棵老树、一栋老建筑的空间高度,而是时间里积淀起的怀念,那是一份厚重,那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历史。 六十年前的荒草地上,丹楹刻桷的大礼堂如棋盘格局上至关重要的一点,落子即迸发出俯射全局的光辉。现在依然保留在民大校园中的老建筑以中轴线中心点的大礼堂为代表,同时还有2号学生公寓(曾用名为9号楼)、3号学生公寓(曾用名为12号楼)、2号办公楼(曾用名为研究楼)、3号办公楼(曾用名为行政楼)、6号办公楼、14号教工宿舍(曾命名为宿舍四)、15号教工宿舍(曾命名为宿舍二)、16号教学楼(曾用名为教室一)以及18号教学楼(文艺楼)。除3号学生公寓和6号办公楼建成时间稍晚些外,上述的其他建筑均于1951年到1954年之间落成,这些民大现址上的第一批建筑秉承了梁思成先生一贯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既是中国传统的,又是属于曾经那个时代的。 从五十年代到今天,这些逐渐年老的建筑在外观上的变化并不大,2008年,学校对2、3、9、16、18号楼原建筑的彩画进行了重新彩绘,建筑内部的设施一直在不断更新。大礼堂于2007年完成了装修工程,室内装饰柱子外包大理石,内墙以木质吸音板为主,大厅地面铺制木质地板,前厅为石材铺装,音响、灯光、消防、排风、采暖、电气等职能实施设备齐全,礼堂外部也进行了翻修,原建筑彩画进行了重新的彩绘粉饰,使其典雅古朴的风格焕发新彩。 建于1953年的18号教学楼(音乐与舞蹈学院用楼)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幢老建筑,飞檐反宇的彩色大屋顶,在绿荫和阳光的辉映下静守着一处古朴与灵动合奏的美。同样建成于1953年的现2号办公楼在文革前作为民族研究所及研究部用楼,民族研究所于文革后搬到现所在地,也就是同样建成于50年代,具有苏式风格的现6号办公楼,文革前6号办公楼曾是历史系用楼。同现学生三号公寓(现为研究生宿舍)风格一致的6号楼是民大学生很少涉足的地方,因为这里的一些似乎都是“老”的,建筑是老的、房子里面有着比较年老的工作人员、存在着与久远年代相关的研究内容......1954年建成的2号学生公寓是民大目前历史最悠久的学生住所,其外在整体构造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只是现在的灰墙不是曾经磨砖对缝的青砖而是近年来翻修时刷的灰色油漆,内部厚重的防盗铁门、地板砖、白框的玻璃窗标志了时代的变迁,而半个多世纪的沧桑感还是溶解在空气中,时刻可以呼吸到经年累月的久远气息。 坐视一处几异其容——校门变迁 民大的正门在位置上一直没有变动,从建校伊始就在今天的这个方位。最初的正门只是两根柱子和写着“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研究所”的牌子在撑着门面,牌子上的字是仿宋体的,后来收集了毛主席的字写在上面。从老照片中追寻六十年前的光影可以发现,当时进校门后前方不远是一座塔,塔不是很高,以至于一些老教工回忆起来都不确定是不是该称呼它为塔,其位置在今天中主楼的地方,塔后有毛主席的题词,“中国各民族团结万岁”,塔周围是花坛,塔后还有一面被称为“语录板”的墙,是文革的产物,这一处的历史景观随着中主楼的奠基而永远消失了,当时从校门到塔之间的笔直的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林木,静谧的氛围从黑白的光影中弥

文档评论(0)

wu12yo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