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中文 110101018 戴旭华
《故都的秋》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语文知识
了解作者笔下北方秋天的特点,掌握作者以情感为推动写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了解文章是怎样进行发展的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感情。
语文技能
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
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拟作一篇散文。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理解作者深沉的感情,及其流露出来的悲凉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课时一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春和秋就是文人们反复咏叹的对象。都说“女伤春,士悲秋”,今天我们要上的这篇《故都的秋》就是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同学们,不知道你们看见秋天的树叶慢慢变黄,天空渐渐高远透明时,有何种感触呢?再设想一下,假如你们以后去外地求学,他乡的季节变化,是否会引起你对家乡的景物的怀念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故乡的秋天是什么样,再来看看身处异乡的他有着何种感受吧。
整体感知全文
多媒体放映几张北国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北国秋天的风情
结合图片,自由朗读全文(10分钟左右),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提示:清 静 悲凉
作者描绘了故乡的哪几幅秋景图?
提示:破院秋景 秋槐满地 秋蝉残声 秋雨 秋果
教师总结: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察觉,虽然作者写了这么多景物,外加篇末的议论抒情,可终究脱不了一个“秋”字。在这里,我们可以初步领略到什么是形散神不散。
细细赏析景物,深切体会感情
分别分析3到11段,讨论五处不同的秋景的特色,并体会感情。
让学生分别找出以下五段中描写景物和能体会感情的词语,再讨论作者的写这些景物时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情感的推进顺序。(提问法)
板书(见下)
破院秋景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飞声,一丝丝光线照在牵牛花上
讨论感情:从作者泡茶坐在院子里赏秋,以及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感情是闲适的
秋槐满地
微细柔软的触觉,细腻,清闲
落寞,深沉
秋蝉残声
衰弱的残声
秋雨
凉
秋枣
像橄榄鸽子蛋的枣子,清秋,goldendays
教师总结:整体体现出作者淡然悠闲,落寞安静的感情
作者是怎样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3.教师小结
从作者这描绘的这几幅图画来看,坐着的感情是由闲适平淡渐渐转入悲伤,再到怀念的。通过本段对景物描写的语言,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情感变化,通过文字展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
感情升华
结合作者生平以及生活背景,探讨作者悲的深层根源。
背景资料:
①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 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宾秘密杀害。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因此文章取材很自然地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虽说是令作者向往的帝都胜景,但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
②中国文人自古悲秋,关于悲秋的诗句俯拾皆是。如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苏轼《赤壁赋》中,秋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
提出问题:
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仅仅是因为远离家乡吗?
提示:不是。作者迫于当时环境,不得不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后来不远千里回到家乡,再次体会到故乡的秋景。连年战乱的惊慌与流离失所,与其在文中表达出来的闲适平淡形成强烈反差,所以其中的安然沉静也是作者所向往的。
加上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个人忧郁的文人气质,更加深了这种悲秋的意味。因此本文的悲凉感是有多重含义的,是沉重的。
自主探究(讨论法)
作者在写故都的秋时,为什么在开头结尾要写南国的秋?
提示: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侧面烘托特点、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本课小结
了解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感受文章的基调是清、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租山地合同范本.docx VIP
- 内燃机 气门弹簧 产品质量分等分级规范.pdf VIP
- 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pptx VIP
- 新2025年推普周班会.ppt
- 2025山东枣庄市口腔医院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招聘2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山东枣庄市口腔医院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招聘2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福建省福州华伦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数学试题.pdf VIP
- 精通版5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学课件(2021年秋修订).pptx
- DCS在电厂热工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与管理维护.docx VIP
- 设计符号学提喻.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