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6.3.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news6.3

2011-6-3 NO.1宁波:句章故城考古再获突破性进展 来源: 方格米字纹硬陶罐 2011年2月中旬至6月上旬,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句章故城进行勘探试掘时,在今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东南癞头山周边发现了春秋末叶至战国中晚期的城址文化堆积及城内相关遗迹,这是继2007年至2009年考古确认句章故城的具体方位后,句章故城考古再次获得的重要突破性进展。 干栏式木构建筑局部 句章故城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按《嘉靖宁波府志》等地方文献记载,句章故城最早为越王勾践所筑,建城时间约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前后,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明确的科学证据的支撑。2006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句章故城考古调查与勘探项目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7年11月至2009年6月,先后三次组织考古人员对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进行勘探试掘,相继出土了一批汉晋时期的瓦当、板瓦、筒瓦、砖块等建筑构件以及陶、瓷、漆、木类生活用具,并揭露出同一时期的倒塌官署建筑堆积、木构建筑基址等遗迹现象,从而解决了后世文献中关于句章故城地望的争论,确认句章故城的具体位置就在今天的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 仿青铜礼器原始瓷片 2011年2月中旬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启动句章故城考古工作,通过为期三个多月的勘探试掘,在距汉晋时期句章城址不远处的癞头山周边所布的一号和二号两条面积约15平方米的试掘探沟中,出土了数量丰富的具有典型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印纹硬陶罐、瓮,原始青瓷罐、杯、豆和泥质黑皮陶罐、豆、盆等生活用具,其中不乏等级、规格较高的器物。如在二号探沟第④文化层中出土的一件战国早期仿青铜礼器原始瓷罐残片,即常见于越国贵族墓中;同一地层中出土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也大多制作精良,规格较高,当非普通民宅所用。 筒瓦、板瓦 在一号和二号探沟中,还各发现有一处倒塌建筑基址和一座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特别是在二号探沟第④文化层下发现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其底部先以交错堆叠的木桩形成承重支柱,柱上铺一层木板作为活动面,木板外围圈以一根横木,横木外再支立柱加固。从该建筑上部倒塌堆积情况看,当时的屋顶应铺有一层茅草,茅草之上另覆以板瓦和筒瓦。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用工考究,与河姆渡文化干栏式木构建筑风格既一脉相承又个性独具,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从地层叠压关系看,该建筑的使用年代应为春秋至战国时期。这些发现,将句章故城的始建年代以及宁波地域的建城历史前推到了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后世地方文献的相关记载基本吻合,互为印证。 16座战国平民墓再揭中山国面纱来源: 神秘的中山国又有了新的发现。日前,河北省文研所组织的考古队在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发现了一处墓群,初步推断为战国平民墓群,属于中山国时代墓群,考古队已完成对整个墓群的勘探工作,并对一座墓葬进行发掘,出土了铜带钩、铜削、刀币等物。据悉,在平山境内的中山古城遗址区范围内,目前发现的平民墓葬不多,这个平民墓群的发现将为研究中山国提供更多的素材。昨日,记者随同省、市文物部门一同来到了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考古现场。“中山国”再现16座战国墓“此次发现的战国墓群在平山两河乡张杨村,在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中山王陵南面一公里左右,迄今发现16个墓葬。”张杨村墓群考古队队长刘连强透露,此前进行勘察时发现这些墓葬是长方形,而且有夯土,“这是战国墓的特色,目前发掘的一个墓出土带钩和铜刀等器物,初步推断是个战国平民的墓葬。”昨日,记者在平山县张杨村村口广场上看到,这里聚集着30余位前来帮忙挖掘的村民,人头攒动中,不少人谈论着墓群排列的形状。几位考古队员正在地下2.4米深的地方仔细做清洁和整理工作,“这里南面有7个墓,北面有9个墓,现在正在对南面的7个墓进行挖掘。”一名拿着“洛阳铲”的考古队员指着墓群介绍。据刘连强介绍,考古队从5月20日开始勘探,到现在已经进入了正式挖掘阶段。其中,一号墓已经基本挖掘完毕,二号墓棺板已经露出,可以看到棺板上的纹路。一号墓木棺长约2米、宽约88厘米,棺下有垫木,以防止木棺塌陷。但从现场情况来看,由于时间太久,外界环境的变化已经使木棺和垫木变成了“木灰”,垫木无法支撑起木棺重量,所以木棺塌陷了将近半米。一号墓主人或为“富民”“这个人腰上有铜带钩(装饰品),右手边还握有刀币(战国时期中山国钱币),另外脚边的铜削(装饰品小刀)都是他随身下葬的物品。”刘连强告诉记者,据推测,一号墓墓主人为一名年龄约40岁上下的男性,从表面上看表情从容,应该是正常死亡,以“头朝北脚朝南”的方式放置在木棺中。“墓群中1号坑的墓主人牙齿完整,尸骨完整,有利于挖掘后期的研究工作。” 而从随葬品来看,该墓葬的主人应该不是王室成员,而是一名平民。刘连强说,从一号墓的形状上看,也并非公爵王后之类属,倒是和民葬的规格相同。“在现在已经

文档评论(0)

xiayutian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