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关于萧红的评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史关于萧红的评价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二)》唐弢主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1月版 关于萧红的篇章:252—253 一页多些。 萧红(1911—1942)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也出版于一九三五年。这本作品真切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正像鲁迅在序文中所说的,“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小说的前十章描写沦陷以前的东北:在哈尔滨附近的广大农村里,“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农民们把耕田的老马送进屠场换来两块纸币,随即全被地主夺走;人民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惩罚那些吸血的剥削者,但得来的却是监牢和更沉重的灾难;年轻的一代牢牢记住亲人惨死的仇恨,随时准备索还血债;疾疫伴随饥饿夺去人们的生命,威胁着每一个活着的人。自第十一章以下,描写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广大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他们“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在斗争失败后,他们认识到只有再组织起来去当革命军,才是正确的道路。于是辞别残破的家乡,走向更艰苦、更漫长的路程。作品没有一条贯穿全局的故事线索,它只是许多生活画面的连续。因为作者观察的深入和笔致的细腻,在明丽的画幅中含蕴着感人的力量。在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因此忽视阶级矛盾,从而真实地写出了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深重灾难。这是小说的可贵之处,也是小说胜过同一时期不少同类作品之所在。继《生死场》之后,萧红还写有《旷野的呼喊》、《手》、《小城三月》(短篇)、《马伯乐》(中篇)和《呼兰河传》(长篇)等。其中如《手》通过一个染匠的女儿在学校里因为一双黑手受到歧视的故事,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作品构思既巧,描写亦复深婉动人。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呼兰河传》在过去生活的回忆里表现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的寂寞的情怀。萧红还有以“悄吟”的笔名发表的散文集《商市街》和《桥》,内中也不乏优美之作。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编写 1979年版 有关萧红的篇目 324页—326页 大致两页多些 本书客观的介绍了萧红的身世和文学代表作品。对萧红的《看风筝》、《夜风》,《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这几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分别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对它们的结构思想简要的评价了一下。对萧红的评价并不高。 “肖红在初期的创作中,就比较鲜明地表现出进步的倾向性”。《看风筝》、《夜风》“这些作品虽然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它所显示的这位女作家初期创作的进步倾向却是可贵的。” 《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哈尔滨附近一个村庄的劳动人民从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境地中起来反抗的艰苦过程。”“《生死场》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刻划不够鲜明,结构较松散,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它的艺术力量。然而由于作品比较及时地传达了东北人名抗日斗争的消息,和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因而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并引用了鲁迅对《生死场》的序言中的话。 对《马伯乐》的社会思想意义予以了肯定,在艺术形式上认为“作品未能更多的从情节发展中来刻划人物,结构上枝蔓也过多,显得比较沉闷。” 对“《呼兰河传》是一部以作者童年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笔触委婉动人。作品没有贯串全书的故事线索,也没有集中笔力刻划人物。它只是通过若干生活场景表现了肖红童年时代的寂寞心情,反映了呼兰河小城刻板单调的生活,展示了呼兰河人民善良的品格。但在作品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 (茅盾:《呼兰河传序》,《肖红选集》“附录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缺乏强烈的时代气息。 “写于一九四一年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是肖红艺术的成熟之作。……作者通过翠姨的悲惨遭遇对封建宗法制度作了无情的控诉,在当时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散文诗式的笔触,细腻的心理描写,艺术氛围的有力渲染,显示了作品达到较高端艺术水平。” 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 七省(区)十七院校《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80年6月版 关于萧红的篇幅 420—422 两页多些。本书对萧红的身世、经历和创作作品做了简要的介绍。阐述了其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对《生死场》思想内涵做了较详细的论述,艺术上则就鲁迅对萧红的评论扩展开来。对《呼兰河传》、《马伯乐》和《小城三月》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以下是本书中关于萧红评价的部分内容: 肖红留下的作品有七十多万字,前期作品富有生气,后期作品落后于时代。肖红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东北,苦难深重的农民引起她很大的同情;逃离家庭以后遭到的不幸磨练了她倔强的性格。东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抗日的英雄业绩对她影响很大,肖红

文档评论(0)

yingxiaorong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