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之”字用法分析.docx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中的“之”字用法分析

《孟子》中的“之”字用法分析 作者:吴建兵 指导老师:吴义江(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 010108083)[内容摘要]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虚词,主要充当代词,在介词和一般动词后面作宾语;也可以当指示代词,作定语和状语用法;还可以当助词使用,比如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使句子仂语化,也可以在语末充当语气助词等等;“之”还可以作兼词使用。《孟子》中的“之”字用例接近1900个,基本涵盖其在古代汉语中的全部用法了。本文拟在对《孟子》中的“之”字的使用情况作量化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其使用规律,同时简要探讨下与《孟子》文体语言的关系。关键词 《孟子》; 之 ;代词 ;助词 ; 动词;语录体 一 《孟子》中“之”的用例一共出现了1894次,经过考察,这1894个“之”字的使用情况可以归纳为充当助词、代词、动词、兼词以及其它情况。如图表1所示:其中,“之”字的助词用法和代词用法在整个用例中占的比多达94%,助词用法在整个用例中占了一半以上,而代词用法也有40%。同时这两种用法也是比较复杂多样的,各自都包含着几种不同种情况,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致讨论。而剩下的6%则包含了“之”字的动词、兼词用法、连词用法、介词用法以及其它人名和复音词等情况。这种分布基本也是符合“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实际的,而具体的用法和语法功能特点将在下文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 第一,《孟子》中的“之”作助词使用的一共有1024次,在整个调查样本例占得比重超过一半,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用法也是最复杂的。“之”字在《孟子》中用为助词的情况有如下几种情形。一、结构助词 这种情况的用例在《孟子》中一共出现了703次,这是“之”字助词用法的最重要的一种情况,也是最基本的用法。1.“之”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句子构成名词性偏正短语,体现了前后了两项之间的关系。在《孟子》中此类用法共有693次,这基本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法。而根据这关系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a.定语是限定性或领属性的例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梁惠王上)例2.察邻国之政。(8.梁惠王上)例3.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901.告子下)例4.居北海之滨。(501.离娄上)例5.七八月之间雨集。(556.离娄下)例6.以事舜于畎亩之中(610.万章上)例7.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433.滕文公下)例8.予,天民之先觉者也(690.万章下)以上八个句子,“之”字都是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的是定语对中心语的限制或领属关系。 例1和例2中的“邻国之民”、“寡人之民”就是典型的领属关系,也就是物主所属关系。在例3和例4中,“之”出现在时间名词“今”、数量短语“五霸”和地点名词“北海”之后,这类情形表示时间地点和数量词充当定语时,对“之”后的中心语有着时空上的限定。例5和例6的中心语是方位名词“间”、“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类似的比如“由射于百步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等等。现代汉语中,这种“之”字加方位名词“上”、“下”、“内”、“左”、“右”等已成为凝固的格式使用了。最后两个例子,“之”字前后两个部分是同一事物,只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比如“鸟兽”与“天民”是整体,而“害人者”与“先觉者”是用来限定整体的部分。这种用法不同于古文中的“而”字的修饰用法。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一般在形容词之后,而“之”字出现在名词性定语之后表限定。综上,“之”字表限定关系的偏正结构作名词性短语基本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偶尔加语气词“也”放在判断句中可以做谓语。b.定语是修饰关系的例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公孙丑上)例2.恭敬之心,人皆有之。(798.告子上)这种情况在《孟子》中出现的条件是定语基本由描述性的形容词来充当,所以定中关系呈现出来的是纯粹的修饰形容。但是也有名词充当定语用来修饰中心语的情况,其实这是一种打比方或象征的用法。比如古文中常有的“青云之志”、“庙堂之忧”等等,显然是这些意蕴丰厚、描述性强的名词自身所致,这里就不再继续讨论了。在定中结构中,有时经常会有动词作中心语的情况,但由于“之”字的作用,整个短语还是名词性质的。比如“鸡豚狗彘之畜”、“妻妾之奉”等等。2.“之”用于补语之前“之”字做结构助词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即位于做中心语的形容词和做补语的程度副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例1.既得人爵,而弃天爵,则惑之甚者也。(852.告子上)例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23.公孙丑上)二、语中助词“之”字可以用为语中助词,这已成为语言学家的共识,《孟子》中的“之”字也有这种用法,共计出现291次。1.“主之谓”型这种类型的句子一直是古汉语中比较复杂的一种结构,也是于

文档评论(0)

huhongj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