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要内容 一、概述(概念、历史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辨证 五、护理 教学要求 1、掌握呕吐的概念及其辨证施护。 2、熟悉呕吐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方药。 3、熟悉呕吐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了解呕吐的历代沿革 病位: 胃 病机: 与肝脾二脏密切相关 治疗原则: 和胃降逆 鉴别诊断: 1、反胃 2、呃逆 3、嗳气 4、噎膈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古人称之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本病多因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恣食生冷,损伤脾阳,或忧愁思虑,损伤肝脾,均可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不化,停滞胃中,终至尽吐而出。若反复呕吐,致津气并虚,日久不愈,则脾虚及肾,导致肾阳亦虚,命门火衰,犹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则病情更为严重。西医学中的幽门痉挛、梗阻。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多有饮食、受凉、情志等诱因。临床所见以偶然发生者居多,这种呃逆为时短暂,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有的则屡屡发生,持续时间较长,“顽固性呃逆”,若出现在危重病人,则往往为临终先兆,应予注意。 嗳气: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 噎膈:是由于食管狭窄、食管干涩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哽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成因多由痰、气、血瘀结于食管,渐致食管狭窄不通所致。可见于西医学中的食管癌、食管炎、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 左金丸《丹溪心法》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假金令以平之,金克木” 黄连180克,吴茱萸15-30克。 黄连,大苦大寒,泻心火,“木生火”,心为肝之子,泻心火,“实则泻其子”,且“火克金”,使火不刑金,则金令得以下行,而木自平矣。 吴茱萸,辛温,“肝经要药”,借其辛温之性,开郁散结;其性下气最速,可助黄连降逆止呕,6倍黄连不致助热,且防凉遏之弊 * * 呕 吐 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丁富平 呕吐是指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 呕—有物有声;吐—有物无声;干呕—无物有声 一、概 念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灵枢.经脉篇》: 肝逆犯胃者,可见“胸满呕逆”之证。 《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 胃气逆则呕苦。” 呕吐的证治,渊源于《内经》 治疗太阳中风之“干呕”,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治疗少阳病之“心烦喜呕”,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治疗“食已即吐者”,用大黄甘草汤泻火降逆;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张仲景 “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孙思邈 病因:外感,内伤。 二、病 因 病 机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而上。 (一)外邪犯胃: 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袭胃→ 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而上→呕吐 (二)饮食所伤: 饥饱无常、不洁饮食、过食生冷油腻→伤胃滞脾→胃气不降而上逆→呕吐 (三)痰饮上逆: 脾胃虚寒→水谷精微不化→寒浊中阻→胃失和降→呕吐 (四)肝气犯胃:(抑郁不达或恼怒伤肝) 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呕吐 (五)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水谷不化→胃失和降→呕吐 2、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呕吐 (六)其他: 如服食有毒食物或药物,寄生虫扰胃等 《景岳全书.呕吐》:“呕吐或因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胃火上冲,或因肝气横逆,或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吐,此呕吐之实邪也。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感而常为呕吐者,此既无邪,必胃虚也。” 诊断:1、主证 2、兼证 3、病因、病史 4、舌脉象 5、上消化道X线检查及内窥镜检查, 常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证: ★外邪、饮食、七情所致; ★发病急骤,病程较短; ★实证治疗,去其邪乃愈; ★预后良好。 四、辨 证 (一)辨证要点--辨虚实 虚证: ★脾胃虚弱而致; ★发病缓慢; ★虚证无邪,治以扶正为主; ★反复发作较难治。 (1)寒滞者兼腹痛 (2)食滞者兼胀满 (3)气逆者兼见胀痛连于胁下 (4)外感者兼头痛恶寒 (5)虚寒者兼虚寒之征象 (6)阴虚者兼阴虚之征象 辨证要点--辨兼症之不同 (1)酸腐难闻,多为食积内腐; (2)黄水味苦,多为胆热犯胃; (3)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 (4)痰浊涎沫,多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