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气数图看五苓散证治
从气数图看五苓散证治
(作者:李保柱??来源:伤寒论坛??冲和子赞曰:是非真假不必争,无言事实最雄辩)2007-07-01 14:28? ?? ?? ?? ?? ?? ?? ??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先秦时期《内经》的作者们开篇就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河洛八卦阴阳术数之理不明,望闻问切四诊之术不精,则欲求医道之神通难矣。古圣人垂五音相体之法,流传至今,世莫能用,上工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中工口诵其辞而心迷厥旨,下工不晓五声在人各具一体,闻声诊病之术知之者鲜矣。而古中医学的最显著特色就是阴阳术数共论,方与术结合,先推理后归纳,术是推理,方是归纳,术是规矩,方是方圆,有方无术的半部《伤寒论》尽管已传世一千多年,但终因不得仲景之术,历代注家俱不得其旨,盲人摸象,百家争鸣,难于一贯,故钱潢曾在《伤寒溯源集》中感慨的说:“仲景之旨晦而不彰者久矣”。伤寒论研究史上的难点之一五苓散证的“太阳膀胱蓄水”之说就是不得仲景之旨而形成的错误提法,至今影响医坛,甚至写入教材中,殆误后人。? ?? ?? ?? ?? ?? ?? ?? ?五苓散之证治首见于《伤寒论》湿病脉证并治篇中,云:“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众所周知,六淫湿邪为病,邪随体化,首犯太阴2/7,太阴虚寒中满,宜用白术茯苓厚朴汤,太阴虚寒泄泻宜用理中汤,是其正治之法,若外感湿邪犯太阴,上干于肺,发为肺寒,则宜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之治在太阴2/7故也,若太阴2/7湿邪下移肾,即由太阴2/7下移阳明1/6,湿邪犯肾,肾合膀胱,膀胱气化不通,发为淋漓,此时则宜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健脾燥湿,膀胱气化行则水道得通,淋漓之病除矣。由此可知,此条之五苓散证治在2/7太阴和1/6阳明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一说,注家之非不言而明。? ?? ?? ?? ?? ?? ?? ? 五苓散之证治二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中,云:“太阳病3/8,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寒伤太阳3/8与腑热相争为病,本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以驱邪外出,但汗不得法,致令大汗出,汗多亡阳,亡津液,导致胃中干,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烦躁不得眠也,胃津竭则欲得水以自救,此时病家宜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浮主表,知太阳3/8之邪未解,而寒邪入里化热与太阴2/7湿邪相合,湿热移肾下传阳明1/6,肾合膀胱,膀胱之开合肾主之,肾气寒则膀胱亦寒,肾气热则膀胱亦热,今太阴2/7湿热之邪移入阳明1/6肾中,肾热而膀胱亦热,且膀胱之性是寒遗热闭,故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是阳明1/6虚热故也。此时宜用五苓散利其小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则病解。以病测药,则五苓散中之桂枝应是肉桂,由于历代传抄之误而致此,何以见此。桂枝和肉桂虽同本,但药用部分不同,药性有别,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而肉桂是桂皮,肉桂性热而偏入下焦,为温肾阳,助命火之要药,桂枝性温而偏于上行,能解表散寒,旁走四肢。五苓散之治在三焦,而以中下焦为主,尤其主下焦,肉桂专入下焦是其所长,所以五苓散中桂枝应为肉桂才符合临床,此千古传抄之误除傅青主独具慧眼外,无人道及,今笔之于此,学者宜深思之,才能明白五苓散之证治。今小便不利是肾气不行,借肉桂之性专入肾中以补命门之火,引甘淡渗湿之猪苓泽泻利水之药,俱入肾中,又有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之药,同群共济,脾肾之气健,肾气得通,则膀胱水道畅通无阻,诸证自愈。古人名方大有深意,为何称五苓散,以数定象,五者,脾也。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健则肾气亦健,脾肾之气行则饮食入胃而化津液,输布全身,何病不愈。此条之五苓散证治也在太阴2/7和阳明1/6之间,何曾有“太阳膀胱蓄水”之说。? ?? ?? ?? ?? ?? ?? ???五苓散之证治三见于“太阳病3/8,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正常情况下,太阳病3/8发汗后则脉静身凉而病愈,今发汗后脉仍浮弦,知病还不除,浮为风为表,弦为寒,太阳3/8风寒之邪未除必然入里化热,与太阴2/7湿邪相合,而成湿热之患,胃中津液不足,兼有湿热,故尔烦渴思饮,但还未到“大烦渴不解,脉洪大”,饮不解渴,随饮随消的阳明1/6消渴之人参白虎汤证的程度,此时宜用五苓散在引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的同时兼生津液,以供太阴2/7胃肺之所需,故知五苓散有多向调节之功能,不专通三焦利水道,通中有生,利水而不伤津,此先圣制方之巧,有不可思议之妙,非浅学能窥其项背,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范围很广,但对于此条,历代注家俱不得其旨,所以伤寒大家钱潢在解释此条时说“此条义理深微,最不易解,若以常法论之,则脉之浮数,当云浮则为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