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测量技术室 Modern Survey 现代测量学 一、i 角误差 二、仪器升沉误差 三、尺台下沉误差 四、标尺零点差 五、地球弯曲差和大气折光差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一、i 角误差 i 角误差:照准轴与管水准轴在铅垂面内的投影不平行时对 观测值的影响 δ1=i1″ D1 /ρ δ2=i2″ D2 /ρ h= a - b = a′﹣b′+(δ1 ﹣δ2) e 1 = δ1 ﹣δ2 = i1 D1/ρ-i2 D2/ρ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注:ρ=20625 e 1 = i1 D1/ρ-i2 D2/ρ 若前后视 i 角误差相同 e 1 = i(D1 - D2)/ρ 若i=20″,D1-D2=3 m,则:e 1 =0.29mm, 四等水准而言,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对每一个测段而言,i角误差对高差的影响为: ∑ e 1 = i /ρ ∑ (D1 - D2) 为了使每一测段中i角的影响尽量小些,前后视距的累积差∑(D1-D2)也应尽量小些,若∑(D1-D2)=10,则∑ e 1 =0.97mm,这对四等水准测量来说也是允许的,所以,在水准测量中,在每个测站上应及时调整前后视距离之差的符号,以保证一个测段中前后视距离之差累计不超过10m,减小i角误差对高差的影响。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二、仪器升沉误差 b1 = b1′+ △1 b2 = b2′- △2 黑面:h1=a1-b1 红面:h2=a2-b2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高差中数为: h=(h1+h2) /2 =[(a1-b1)+(a2-b2)]/2 =[(a1-b1′)+(a2-b2′)]/2+ (△2-△1)/2 仪器升降误差对高差的影响: e 2 = (△2-△1)/2 如果仪器上升的速度是均匀的,且“后一前”和“前一后”的观测时间又大致相等,则△1=△2, e 2 =0;由此可见,采用“后一前—前一后”的观测顺序有利于消除和减弱仪器升沉误差的影响。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解决办法:往返测 三、尺台下沉误差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原因:尺台和标尺的重量、地面松软 出现时机:迁站过程中 规律:后视标尺的读数偏大 四、标尺零点差 标尺底面与其分划零点的差值称为水准标尺的零点差 设在某一测段中有n个测站,两根标尺分别为Ⅰ和Ⅱ,Ⅰ没有零点差,Ⅱ有+δ的零点差。 h2i-1= a2i-1 -(b2i-1 + δ) h2i= (a2i +δ) -b2i 测段内的测站数为偶数,则 ∑ h = ∑ ( a – b) 结论:段测内设偶数站可以抵消标尺零点差对高差的影响。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五、地球弯曲差和大气折光差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1、地球弯曲差 前后视距离相等,D1=D2,则可以消除地球弯曲对观测高差的影响 2、大气折光差 大气折光是由于地面大气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它使观测时的水平视线产生垂直方向的弯曲,致使观测高差含有误差,其影响的形式较为复杂。尤其是水准测量多属于低目标观测,视线贴近地面在“反常层”中通过,总的视线呈向下弯曲的形式,与高视线形式相反。由于大气折光不仅随时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地面覆盖物、地面坡度以及视线的悬空程度不同而异,仅仅用前后视距相等或采用往返测的观测方法还不能完全消除大气折光的影响,只有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限制过低的视线等措施可以减少大气折光的影响。 水准测量主要误差来源 * 现代测量技术室 Modern Survey 现代测量学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6年袋鼠数学竞赛-四年级.pdf VIP
- GB51309-2018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规范.docx VIP
- 高磷血症健康教育.pptx VIP
- 康复科疾病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docx VIP
-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信通院、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中国数据库产业图谱(2025).pptx VIP
- 2025年护理三基考试题库库护理三基考核题(答案+解析).docx VIP
- 《莫奈及其代表作》课件.ppt VIP
- 华业香料上市可行性分析.pdf VIP
- PDA TR29(中英文)-2012清洁验证的考虑要点.pdf VIP
- 保健功能评价方法--抗氧化功能评价方法.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