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四大类:分别是自然地理因素、地质因素和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下面将详细分析并举例说明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 包含地形;水文;气候(气象/降水/气温/蒸发)。 (1)地形:影响水交替条件,而水交替条件又影响水的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地形切割强烈,水的交替条件就好,有利于淡水的形成。反之,则形成高矿化度的咸水或盐水。如山区形成碳酸型水,而平原易形成硫酸水或氯化物型水 (2)水文:密集的水文网有利含水层的水交替条件。盐分的带出及淡潜水的形成。在水文网稀疏的条件下,地下水径流受阻,从而使潜水矿化度增高。 (3)气候 ①气象 ②降水 大气降水能使地下水的储存量、矿化度和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降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作用方式,所谓直接方式,是指雨水中的化学组分,通过包气带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间接方式,是指雨水在经过包气带并与岩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中进入地下水。实际上,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上述两种过程中共同完成的只不过在降雨为pH值过低的酸雨时与岩土的作用更强烈,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更深刻罢了。 i.据苏州市某厂周围1984年检测的浅层地下水中SO42-含量和水的化学类型,由资料看出,硫酸型水广泛分布,面积约为五平方公里,其 中C8井点矿化度为2.21克/升,总硬度高达50.7德国度,为全市之冠;尤其是距该厂北侧 30米左右的C5、C3。井孔点(为浅钻孔,水位埋深1米),地下水中SO42-含量居然高达 2.63 一2.494克 / 升,矿化度达到 4.93 一 5.21 克/ 升,总 硬 度 为 2 5.2一4 1.6德国度,明显的与该厂经常排放高浓度的SO42-所形成的酸雨有密切关系,地下水中的SO42-含量如此之高,与酸雨中的高含量的SO42-的直接入渗有关,也是酸雨中高浓度 的 H+与本区浅部土层 中丰富的铝硅酸盐( 100克土中含有 SiO2 +A l2O3达到80克左右 ) 强烈作用的结果。 ii.因子F3[2]的得分表现为地下水小于地表水,在马鞍山收费站和胡家湾最高,这两个点属于地表河流系统,说明岩溶地下水中的Na+、Cl-受到地表水体中溶质的影响.然而,由表3.1的分析可知,金佛山地区的大部分岩溶地下水样品中Na+、Cl-并不高,基本与大气降水接近,可以认为其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③气温 关中盆地气温对地下水富集氟离子的影响。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基岩土壤中的含氟矿物呈吸附态的氟和氟络合物!但是氟由固相转入液相,由吸附态变为解析态,其迁移转化过程和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阐述如下:图2表示了10~12月份地下水水温与F离子含量关系图。在枯水期,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地下水温在7~18℃波动,而高氟地下水温主要集中在13~16℃,最大值出现在13.5~14.5℃。一般情况下,水温高时有利于含氟矿物的溶解和呈吸附态氟的解析,有利于氟在水中富集。这是因为水温高,氟离子的活性增强,岩石土壤表面的呈吸附态的氟易于解离,并在水中富集; 同时岩石土壤等的含氟的化合物溶解度增大,导致水中的氟含量升高!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6~18℃范围内,虽然地下水温度较高,但氟离子的含量却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在温度较高时,离子的活性增强,其他离子的溶解对氟离子起到了抑制作用。这也说明水温主要是起到促进含氟矿物及呈吸附态氟的解析和溶解,并不是水中氟含量高的主要因素,只是引起地下水中氟离 子含量高的一个有利因素。 ④蒸发 关中盆地蒸发对地下水富集氟的影响。高氟地下水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具有供氟能力强的氟源,包括基岩和土壤中的含氟矿物,以及呈吸附态的氟和氟络合物。由关中盆地氟病区分布图可以看出,轻病区处大部分位于渭北黄土台塬处及河流高级阶地区,包气带主要为黄土或黄土状亚粘土,垂直节理发育,大气降水垂向入渗,土质上疏下实,溶滤作用强烈,包气带中可溶性氟含量较高,该区域水力坡度较大,侧向径流条件较好,潜水位埋深较深,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自水—岩界面间的含氟矿物的溶解与溶滤; 中病区位于二三级阶地处,水力坡度变缓,侧向溶滤作用更加明显,地下水中的氟含量变高; 重病区主要位于构造洼地处,该区域水位埋深浅,蒸发浓缩作用强烈,地下水中的氟随着毛细带上升,受到某些矿物的吸附而滞留在包气带中,随 着降雨的入渗,水—岩界面间的含氟矿物通过溶滤作用进入地下水中。图6反映了土壤样本的不同深度处的可溶性氟含量的大小。图7 表示氟含量与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地段间的关系。从图6中可以看出,0~0.2m包气带土壤中的可溶氟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基本上在0.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