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组合变形实验..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型钢组合变形实验.

型钢组合变形实验小组成员 秦培铭 俞泽群 杨旭飞指导老师:王晶摘要:槽钢是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钢材之一。本实验是通过电子应变仪测出槽钢所受到的应变值,进而确定槽钢所受集中载荷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探究槽钢的力学性能。关键词:电子应变仪槽钢集中载荷实验题目:型钢组合变形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应变分析的方法,求出槽钢所受载荷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仪器和设备:1.XL-2118C静态电阻应变仪 2.63号槽钢(Q235钢)E=206GPa。实验方案:下为63号槽钢图:贴片方案:总共贴有6个应变片,应变片1,2贴在y-y中性轴面与上翼板的交线上,图中所标注距离为 13.6mm;应变片3,4贴在x-x中性轴面与腹板的交线上,图中所标注距离为h/2=31.5mm;应变片5与该轴线呈45度角,应变片6与该轴线呈135度角;用于求出扭转时的切应力。图中L2为已知,L2取20cm。理论计算:首先将加载的力分解成;分别简化到槽钢的弯曲中心计算,下面均默认是通过这种方式计算。简化到槽钢形心计算,由于其在截面产生的弯矩较小,故将其忽略不计。计算扭矩时,再讨论从施力点到弯曲中心的距离。应用弯曲正应力公式:故由产生的正应力分别为:(1)(2)(3)故总的正应力为:(4)由上述结果,可以计算出槽钢上各点正应力的理论值.本实验计算:由于本实验中贴片均在各自所在面中性轴上,所以对贴片1,2没有应力产生而对贴片3,4也没有应力产生。但是轴力对贴片1,2,3,4均有应力产生。故贴片1,2的弯曲应力可知:+(1)(2)(3)(4)(5)(6)(7)(8)联立(1)(2)(3)(4)四个方程可得:(9) (10)联立(5)(6)(7)(8)四个方程可得:(11)再联立(5)(10)(11)可得:(12)而由广义胡克定律(以应变片1为例):近似为零;故,即应变片2,3,4同理。由此可求出便可知道加力点到贴片1的水平距离。由力的合成定理得: (13)而加力点到贴片1的沿x-x方向的距离则由扭矩求得;具体方法:槽钢截面最大切应力:(14)它发生在横截面上壁厚最大的狭矩形长边边缘上。T为整个横截面的扭矩。对于槽钢: (15)其中=1.12(对于槽钢)。,对于63号槽钢可以求出。求得:下面求整个截面的扭矩:将向弯曲中心简化得到:公式为:(16)(17)(18)目的是为了求出H;先可以通过应变片5,6求出。对5,6处进行应变分析:(将其分成纯扭和纯拉)由上图:即有:其中联立(14)(15)(16)(17)(18)则有:其中为已知,=d=0.0048m。求出和H后,便可以知道加力点的位置;而力的大小由上述可知:亦能求出。最大许用载荷的确立:槽钢为Q235钢,。下面用第四强度理论对其进行校核。式中:W是由查表得出的。而对于剪应力的计算:公式: 即T为槽钢上载荷所产生的最大扭矩。有上述可得:故故F=1305N。五、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本实验赋予槽钢的载荷是只能分解成二维平面的载荷,故。在添加载荷时采用逐级加载的方式,分别为0,200,400,600,800N。实验前,先记录载荷的位置。本次实验是把槽钢顺时针旋转15度,即载荷分解后。位置是距离应变片1为430mm,距离腹板与翼板交线25mm的点。(该数据作为参考尤为重要)F\N////0000000200132913201340026503941-10600377841659-208005010462478-2525720由上述之前推导的公式可得:故力的大小为:载荷大小误差:载荷方向误差:(设θ为的夹角)arctanθ=θ=14.66度下面求载荷的位置:下面求H:加力点到腹板与翼板交线的距离为:故载荷的位置误差为:用理论值求出的作用点的与实际作用点的误差为:加力点到腹板与翼板交线距离的误差为:六、实验结论:1.通过实验值和理论值之间的比较,本次试验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一方面实验室所提供的实验仪器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实验要求。另一方面这是我们第一次自己贴片做实验,还存在着技术上的不娴熟和位置上的不精确,这也使得实验数据存在着一定的误差。2.本次实验我们采用的是逐级加载的方式,并选用逐级加载的量200N作为实际载荷的大小,与夹角15度作为实际载荷的方向,距离贴片1为0.43m,距离腹板与翼板的交线0.025m作为实际载荷的位置。经过理论计算后得到的理论值为载荷大小为206.4N,误差3.2%;载荷的方向为14.66度,误差2.3%;载荷的位置为距离贴片1为0.4m,误差0.03m;距离腹板与翼板的交线为0.0226m,误差0.0024m。可以说基本达到实验目的。3.本次实验从设计实验方案,到撰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