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轮复习3.6我们的中华文化解析
结束放映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返回目录 板块导航 1. 2. 3. 4. 结束放映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返回目录 板块导航 1. 2. 3. 4. 返回 结束放映 返回目录 板块导航 1. 2. 3. 4. 返回 *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高效复习导航 读一读,你的复习方向更明确! 考情分析 考向预测 本课近三年高考考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尤其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考查的频率最高,每年考题都会涉及。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等知识点考查频度相对较低。 试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试题,特别是加大了主观题的考查力度。 2015年备考,要结合有关史料、古诗文、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两岸三地文化、地方文化等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结合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考查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以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为背景,考查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主观题以体现类和措施类为主,常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多样性等结合考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1)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表现是什么? (3)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5)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理解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6)中华文化的力量的表现及作用是什么? (1)判断: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2)判断: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3)判断:中华文化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4)判断: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5)判断:我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是因为注重理论创新。 (6)判断: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7)判断: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分。 考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闯关之一: 基础知识梳理关 (一)源远流长(从发展历程看): 2.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汉字的作用: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 速记口诀: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 古代:辉煌 近代:衰微 当代:再新辉煌 对比:(文字的作用)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提示】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也不能笼统地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史书典籍 (1)重要性(地位): [矫正训练] 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2013年春季开始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参加2013年全国“两会”的一名委员就此表示,“书法的实质不是写好毛笔字,而是学好汉字”。之所以重视汉字的传承是因为( )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口语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朝鲜族农乐舞 广东粤剧 贵州侗族大歌 南京云锦 以下图片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中国功夫 表现1 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①特点: ②地位作用: ①特点: ②地位作用: 表现2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特点: (2)地位: (3)意义: 表现3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考点3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学艺术 (2)科学技术 (二).博大精深(从内涵上看) 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地位: (2)内容: (3)意义: 核心考点突破 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某公司煤气发电1#机组检修技术协议解析.doc
- 一级消防注册工程师精讲班【第四章】解析.ppt
- 材料员题库分析.doc
- 某公司绩效考核培训材料(非常实用)解析.ppt
- 材料学自考试题5卷分析.doc
- 一般过去时态课件解析.ppt
- 材料加工技术第1次分析.ppt
- 某制药废水设计方案解析.doc
- 某功能饮料上市推广方案解析.ppt
- 材料力学第五版孙训方版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doc
- 2025年天津市冷链物流基地配套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母婴护理会所专业化服务升级路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成都市私立医院医美抗衰中心创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成都市淡化海水在城市道路清洗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环卫厨余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花西子针对户外运动妆容的可行性.docx
- 2025年上海市生物发电于秸秆炭化还田协同发电的可行性研究.docx
- 2025年天津市物造纸在可降解农用地膜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无人值守充电站智能运维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竹荪种植连作障碍防治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