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第二部分理论框架..docx

安徽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第二部分理论框架..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第二部分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第二部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岛屿。不仅适用于海洋岛和大陆岛。岛屿为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和进化以及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诸领域的理论和假设的发展和检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自然实验室,其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到岛屿状生境的研究中。岛屿的特征:比较明确的“边界”相对不受人为干扰的“体系”内部相对均一的“介质”外部差异显著的“领域”微岛——树叶、个体植株;大岛——沙漠中的绿洲、陆地中的水体、开阔地包围的林地、自然保护区等景观地理单元。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物种-面积”关系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定量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物种-面积”关系方程(Preston,1962)S=cAz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分布密度,它的变化反映了地理位置的变化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z为某个统计指数。该公式是一种经验统计关系,只能说明静止态的宏观模式。(2)动态平衡理论岛屿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物种迁入(immigration)物种绝灭(extinction);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具有不同面积大小的岛屿将会有其特有的平衡态物种丰富度;岛屿上的物种数目由两个过程决定:物种迁入率和绝灭率;离大陆越远的岛屿的物种迁入率越小(距离效应,A);岛屿的面积越小其绝灭率越大(面积效应,B)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具有不同面积大小的岛屿有其特有的平衡态物种丰富度。岛屿物种的丰富度是由物种的迁入和绝灭之间的动态平衡来体现的,而绝灭率随岛屿面积的增大而减小(面积效应),迁入率随岛屿的隔离程度的增加而减小(距离效应)。(3)“物种-面积”关系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关系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从动态角度研究岛屿物种的丰富度及其影响因素。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物种-面积”关系的发展和推进“物种-面积”关系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结合3、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应用(1)岛屿生境满足的5个标准显著的物种-面积相关关系; 物种丰富度平衡状态的存在; 可测得出的种周转率; 物种丰富度方差与均值之比小于或等于0.5; 具有可测得出的距离效应。岛状生境同时满足这5个标准是十分困难的。(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应用实例在生物地理学、生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面证明是非常有用而具有启发性的。丰富了生物地理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促进了对生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与动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在定性方向的合理应用很有启发性。李义明和李典谟(1998)研究了浙江省东北部东海海域中舟山群岛上的20个岛屿的蛙类物种多样性,分析了面积、离物种源的最小距离、岛屿形状等对群岛蛙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岛屿面积:S =1.6897A0.3447 (R=0.915) 物种数和岛屿面积间与物种源的距离:S =4.542+0.0616D (R=0.3080)离物种源的最小距离对蛙类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蛙类很少在岛屿间(或岛屿与大陆间)迁移和再定居。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应用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简单性及其适用领域的普遍性使这一理论成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自然保护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设计原则保护区的面积:面积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保护区的面积越大越好。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好。大保护区的建立常会受到社会、经济以及管理方面因素的限制。为了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自然保护区只能限于一定的面积,其适宜性十分重要。保护区与保护区或保护区与周围的区域及环境之间的隔离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争议自然保护学中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在总面积相同的情况下,设立一个大保护区还是几个小保护区更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即所谓的SLOSS(single large or several small)问题。SLOSS争论忽略了物种多样性问题的复杂性。回答有关自然保护问题时必须考虑其它因素,包括最小存活种群(MVP)、维持最小存活种群的最小面积、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最小面积。以美国大沼洋国家公园的研究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二.复合种群理论1、复合种群的概念狭义复合种群概念狭义复合种群即Levins经典定义中的复合种群(metapopulation) ,指在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由空间上相互隔离,而在功能上又通过繁殖体(如植物种子、孢子)或生物个体的迁移扩散而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离散亚种群(subpopulation)或局部种群(local population)组成的种群镶嵌系统。狭义复合种群概念强调复合种群必须表现出明显的亚种群周转(或称绝灭-定居动态):斑块水平的局部性绝灭:亚种群频繁地从生境斑块(habitat patch)中消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