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训诂学
『训诂学』講義
李振东
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
绪 论
第一章 训诂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学?
我们研究训诂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训诂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传统语言学的构成
明代方以智《通雅·小学大略》:“小学有训诂之学,有字书之学,有音韵之学。”又云:“欧阳永叔曰:‘《尔雅》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学者务极其能,于是有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
因此,我国的传统语言学向来分为三个部分:①文字学:文字形体 ②音韵学:研究语音 ③训诂学:研究语义。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懂得什么是训诂学,先要懂得什么是训诂。
2、前人关于“诂”、“训”的说法
“训诂”最初单称“诂”、“故”、“训”。对于这几个字,从前有各种解释。例如:
①许慎《说文》:“训,说教也。”“诂,训故言也。”段注曰:“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②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也。”“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③郭璞《尔雅注·释诂第一条》:“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④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以上这些说法,都是利用“声训”推求“诂”“训”两个字的语源。虽然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对两个字涵义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由此可知,“诂”“训”两个字的涵义的不同,它们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二、关于“诂”、“训”的含义和作用
1、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是指古书中“异言”的解释,其中的主要是古今异言,即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称呼。如:
《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 “ 觿 ”是古代一种骨制的解绳的锥子,也用为佩饰。《说文·卷四下角部》:“ 觿,佩角锐耑,可以解(gǎi)结。诗曰:“童子佩觿 ”。也就是现在说的“解(gǎi)锥”。
②由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亦即方言。也包括在“诂”的范围以内,用当时具有标准语性质的“雅言”去解释异言,也是“诂”。如:
《方言·第一》:“嫁、逝、徂、适,往也。”郭璞注:“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语也。往,凡语也。”——凡语,就是普遍通行的词语,即“雅言”中的词语。雅言,就是春秋时期普遍通行的词语。《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说“孔子也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
明杨慎《丹铅续录·卷三·阿堵》:“《晋书》云:‘王衍口不言钱。晨起见钱堆床前,曰:‘阿堵’。’近世不解此,遂谓钱曰‘阿堵’,可笑。晋人云‘阿堵’,犹唐人曰‘若箇’,今曰‘这个’也。”
2、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指用通俗的话去解释古书语词的含义。如:
《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②不只是用词来解释词,还对古书语词进行形象的描绘和说明。即孔颖达所说:“道物之貌以告人。”如:
《尔雅·释器》:“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道物之貌以告人。”
《尔雅·释训》:“如切如磋(治骨曰切,象曰磋),道学也。如琢如磨(玉曰琢,石曰磨),自脩也。瑟(庄严)兮僴(宽大)兮,恂栗也。赫(威严)兮咺(威仪)兮,威仪也。有斐(文彩的样子)君子,终不可谖(忘)兮。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美无斑。态度庄严胸宽大,既有威仪又文雅。这个文雅的君子,教人始终难忘他!”
这段例文几乎对《诗·淇奥》的全篇进行了解释,可以从中概括出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对词语具体含义和感情色彩的说明。第二、对古书句子结构的分析。第三、对修辞手法的描述。第四、对古书思想内容的阐发。并且像《尔雅·释训》这部分的特点,也很能说明,“训”“诂”确是互不相同的训诂法则。
3、关于“诂”、“训”的关系
“诂”、“训”虽然有区别,但是,在对古书进行训释时,“诂”、“训”的界限是不容易分清的。
①段玉裁曰:“分之则如《尔雅》析“诂”、“训”、“言”为三,三而实一也。”
②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散言则故、训、传俱可通,对言则故、训与传异,连言故、训与分言故、训又异。”也就是说“诂”、“训”笼统地说或连在一起说是没有分别(散言、连言),但辨析地说或分开来说是有分别的(对言、分言)。
三、训诂和训诂学的性质
正是因为“诂”、“训”意义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