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

法制史: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 一、中国法的起源 中国法律的起源问题是一种众说纷纭的问题。迄今为止,主要有三种解释,一种吸取中国本土资源,依据《尚书》等古籍的记载,认为中国法律产生于黄帝和舜时代;一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将法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考察。还有些学者试图从文化学的立场,对中国法律的起源进行解释。分别考察,盖有五种。 (一)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 1、法源于天说。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意思是,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惩治五类罪人。《大禹谟》:“故圣人因天讨而作五刑”。 2、刑起于兵说。 《史记。律书》:“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考证》谓语本《吕氏春秋·荡兵》篇。按兵与刑乃一事之内外异用,其为暴力则同。故《商君书·修权》篇曰:“刑者武也”,又《画策》篇日:“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荀子·正论》篇以“武王伐有商诛纣”为“刑罚”之例。“刑罚”之施于天下者,即“诛伐”也;“诛伐”之施于家、国者,即“刑罚”也。《国语·鲁语》臧文仲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晋语》六范文子曰:“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尉缭子·天官》篇曰;“刑以伐之。”兵之与刑,二而一也,杜佑《通典》以兵制附刑后,盖本此意。杜牧《樊川文集》卷—○《孙子注序》亦云:“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不知自何代何人,分为二途,曰:文、武。”(《管锥编》(一)第285页) 概括言之,兵与刑的联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兵”是“刑”的手段。用甲兵、斧铖对敌对部族大行杀伐,这是最大的刑罚;用刀锯、钻凿截人肢体、毁人器官,这是中等的刑罚,此主要针对所辖部属;鞭打是最轻的刑罚,主要施于内部集团成员。其二、“刑”是“兵”的条件。为组织开展军事行动,必须创制和实施一些号令。《易经。师》:“师出以律”。就是说,军队出征、打仗要遵守号令。这个号令就是法。后来成为军法。法律有暴力特征和强制属性,古人已认识到了。 3、法源于苗民说。苗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尚书。吕刑》篇:“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法刑同意,刑起于兵。 4、皋陶造律说。我国历史上,律与法也可通用。《尚书大传》:“丕天之大律。注:奉天之大法。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 关于皋陶造律,见于《尚书。舜典》。根据传说,皋陶是舜时代的大法官,曾创制和运用法律。关于他的传说不少,苏轼二十一岁考进士,在应试文字中提到“三杀三囿”,欧阳修问语出何典。苏轼答“想当然耳”。我以为这有点像民间传说中给各行各业找祖师爷的办法。比如杜康,鲁班即是。 5、法源于定分止争说。法家持此说。《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这是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讨论法的起源。 6、法源于习惯说。法律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发展演变而成。现代法学者多持此一观点。这一派人的理由是,先秦的礼包含有大量习惯法的内容,而礼的起源与法的起源又有密切的联系。 (二)、刑、法、律的含义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的法律在不同时代名称是不一样的。在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称做“刑”,在春秋时期至战国初期主要称做“法”,在战国中期至清代主要称做“律”。刑、法、律名不相如实相如。 刑。《说文解字》:刑,罚罪也。从刀、从井。本义即征伐,杀戮。《左传。宣公十二年》:“伐叛,刑也”。这是狭义的刑,专指刑罚。 刑还有“模型”、“模范”之意。《诗经》:“刑于寡妻”。《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得莫邪已”。引申为“规范”“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其他如汤刑、吕刑,这是广义的刑,与法同意,指法律规范。 法。中文的“法”字古体写作“ ”。根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法 ,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之所以偏旁为“水”,是因为法律如水那样公平;而之所以有“ ”,它是一种独角兽,生性正直,古代用它进行“神明裁判”,见到不公平的人,会用角去顶,因此也就有了“去”。 王充《论衡。是应篇》:“一角之羊,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上述文献说明,法和刑是一个概念。或曰:水自高处往下流,法从水,意味着法律是从上向下传布;这是讲法律的传播方式。独角兽象征着人的兽性,通过法律制裁,使人革除兽性,恢复人性。这是讲法律的功用。 律。本意为钟鼎之声调。军队用金鼓的声音和节奏指挥战斗。故律成为军令军法的代名词。 中国的“律”和印度古人所说的“法”不同,佛经里的“万法唯识”、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