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举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举要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举要 ???中国古代很早即有物理一词,但其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正如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所说,“物理在一切中”,即使“性命、生死、鬼神”,也“只一大物理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物理学是有术无学”,只是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理论、没有方法,充其量也只达到一定程度技术的层次。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与物理学有关的经验理论也是科学理论,中国古代物理学悠久而内容丰富。 抛开学术上的争论客观地讲,一方面中国古代人对许多物理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上升到经验得以应用,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人也曾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达到极高度抽象的理论层次,并用这些理论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物理现象。中国古代有没有物理学,这一方面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史实说话。只要对中国古代的物理知识和中国古代解释自然现象的理论有充分的认识,人人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因此,认真学习这部分知识,就比一味地争论更加重要和有意义。而且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结论,还受限于我们的历史观念以及我们所能掌握的史料之丰富程度,而这两方面都是可变量。如1987年在河南贾湖斐李岗文化遗址,现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的张居中等人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完整的由鹤类长肢骨制成的骨笛,这些骨笛长约20㎝,7孔,有7个音阶。这一发现使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一举远远超越巴比伦、埃及的音乐历史。象这类发现的出现自然要修正我们对中国古代相关物理知识的历史看法。因此,随时间的推移、研究的进步、新发现的出现,人们对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认识难免还会发生变化。下面首先简单展示一下中国古人在认识自然现象时形成的物理知识及其应用情况。 1。力学知识及应用 ?A.时空观 ?????早在战国时魏国的尸佼(前390—前330)就给出了宇与宙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尸子》)。不难看出,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 《庄子:杂篇?庚桑楚》中也提到了宇宙:“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本末)者,宙也。”意思是有实体而没有处所,叫做宇;有成长而不见本末,叫做宙。显然《庄子》认识到了物质寓存于空间(宇),而空间(宇)本身做为一种存在而不象物存于宇那样,存身于另一对象之中以及时间(宙)之绵延而无形无影属性。 《墨经》中也有与《尸子》意义相近的关于宇与宙(久)的定义:“宇,弥异所也”,“久(宙),弥异时也”。至汉代,张衡、王充更是认识到了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宙之端无穷”(张衡:《灵宪》);“天去人高远,其气苍芒无端末”(王充:《论衡》)。 中国古人关于宇宙的模型主要有三个。 (1)盖天说???最早的盖天说起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晋书?天文志》)。 (2)浑天说??主张代表人物是东汉的张衡,他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地;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张衡:《浑天仪》) (3)宣夜说??传说出自殷代。《晋书?天文志》写道,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相传曰:“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且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道,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 B.对运动的认识 《墨经?经上》说:“动,域徙也。”显然这是指物体位置改变的机械运动。 关于静止,《经上》说:“止,以久也。”表明对静止的理解物体在某一位置停留一段时间。 在《庄子》中,庄子记述了其好友惠施的一些学术观点,其中有:“轮不碾地”以及“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说法,可以想见其对运动的思索已达到相当高的认识水准。 中国古人对运动的相对性较早也有了清楚的认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很多,如汉代成书的《春秋纬?元命苞》中即说:“天左旋,地右动。”而南唐的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也说:“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迥流者头目自旋。” 更加令人惊异的是在汉代成书的《尚书纬?考灵曜》中,我们可以看到善于观察的古代中国人竟然认识到了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的思想:“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 力学的相对性原理也叫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1623年出版的伽利略的著作《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伽利略是这样描述的:“把你和一些朋友关在一条大船甲板下的主舱里,再让你带几只苍蝇、蝴蝶和其它小飞虫。然后,挂上一个水瓶,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下面一个宽口罐里。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等速向各方面飞行,鱼向各个方向随便游动,水滴滴进下面的罐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你向这一方向不比向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双脚齐跳,无论向哪个方向跳过的距离都相等。当你仔细观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