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教材问题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噪声教材问题探讨.

噪声控制教材存在问题探讨 赵秋生(讲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 北京100037 摘要:本文指出5个普遍存在与各个噪声控制教材中内容明显不一致、相互矛盾或自相矛盾的典型问题,并在分析这些问题关键所在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噪声控制 教材 混响半径、听阈、隔声效果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5 problems existing widely amo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noisy control that their contents are un-consistent, contrary to each other or themselves, and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to th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where the key elements are. Key words: noisy control, teaching material, reverberation radius, hearing threshold, sound-insulation effect 引言 笔者在从事噪声控制教学中发现,噪声控制各种教材名词术语、定义及表示符号相差较大,对于公式解释及使用也各不相同,一些教材内容及结论本身值得推敲。这些问题给噪声控制的教学带来了困惑与困难,为此有必要对一些典型问题提出来加以讨论与分析,找出问题的核心所在,探讨改进方法。 混响半径不同定义 对于室内声场,直达声场与混响声场声强(或声强级)相等处与声源距离为: (1) 其中,Q为指向性因子;r为与声源距离;R为房间常数。 r0称为临界半径,各教材没有差别。然而,有的教材直接把(1)又称作混响半径。(张沛商128页),而另外一些教材却只把Q=1时得出的r0称作混响半径,混响半径与临界半径被赋予了不同定义。 (洪宗辉138) 笔者认为,定义上述概念的目的在于确定直达与混响声场强度相等的位置,只要根据声源的实际位置(也就是根据Q值)计算出r0便可以了,专门定义Q=1时的r0为混响半径没有必要,反而把问题搞复杂了。如果确实出于其他考虑需要单独定义混响半径的话,那么,各教材之间应达成统一,以免引起混乱。 2 倍频程上下限数值问题 在介绍完1/1、1/2、1/3倍频程划分方法以后,一般教材都会给出各个倍频程上下限频率数值,然而给出的数值却存在种种问题: 不同教材给出的频程上下限数据不一样; 相邻频程界限频率不为同一数值,即某一频程的上限(或下限)频率与其相邻频程的下限(或上限)频率不相同,结果造成有些频率被排除在频程划分范围以外; 1/1倍频程上下限频率应当与1/3倍频程上下限频率数值严格相等,二者重合,这时因为1/3倍频程相当于把每个1/1倍频程划分为3个1/3倍频程。但是教材中所给数据两者并不严格相等。 这些问题对研究噪声控制并无大碍,因为最重要的是中心频率。然而,如果给出的频程数据存在上述问题,一是让初学者感到困惑,更重要的是使人感到该教材缺乏严谨。 实际上,中心频率一般是标准的,且为整数(500,1000,2000Hz等),只要根据中心频率f0与频程上下限频率关系式(如对于1/1倍频程)便可准确推导出上下限频率数值,完全可以消除教材之间存在的数据差异及其本身存在的问题。 3 听阈与等响曲线图不一致 在讲述等响曲线问题时,各教材给出的等响曲线图基本是一致的(图1)。问题有些教材根据该图得出人的听阈(人所能听到的最弱声音,即图1中最下侧虚线)为0方,相当于1000Hz声压级0dB的声音。实际上,教材图中所示最小可听声场曲线在1000Hz处声压级并不为0dB,所以其响度级肯定不为0方。因此,等响曲线图与相应的文字解释存在矛盾。 图1 等响曲线图 实际上,有的教材指出,最初人们认为听阈为0方,后来,经过准确测量与统计平均,得出人耳的听阈不是0方,而是4.2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科学合理的,且与等响曲线图是一致的。(姜亢55) 穿孔板吸声带宽问题 把共振频率附近吸声系数大于0.5的频率范围定义为穿孔板吸声带宽Δf,一些教材给出的带宽计算公式为: (2) 其中, λ0为“与共振频率相对应的波长” ;L为板后空腔深度;f0为共振频率。(洪宗辉131;姜亢160;李家华69;化工出版社) 依照公式(2

文档评论(0)

sdg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