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摘要: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关键词: 直肠类癌 诊断 手术
直肠类癌发生于直肠黏膜内APUD(amine precur细胞,尽管直肠类癌属于少见的肿瘤,但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本文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XX年12月期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和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58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类癌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作一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直肠类癌患者5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23~74岁,平均48.02岁。占同期收治结直肠癌的1.89%(58/3072)。
1.2 临床表现
1.2.1 临床症状 见表1。表1 直肠类癌临床症状[n(%)]
无症状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下腹胀痛间断大
便带血肛门部不适里急后重n 22(37.93)16(27.59)8(13.79) 13(22.41) 9(15.52) 7(12.07) 4(6.90)
1.2.2 直肠指诊情况 49/58(84.48%)位于距肛门8 cm以内。直肠指诊能扪及位于黏膜下的肿块,单发,表面光滑、质硬、边缘清,退出指套无血迹。另9/58(15.52%)位于距肛门10 cm以上,直肠指诊未扪及肿块。本组肿块最小仅4 mm,最大为35 mm,占据1/3肠壁;其中≤1 cm者36例,1~2 cm者18例,2 cm者4例。
1.3 内镜下表现 本组52例直肠类癌镜下均表现为单一圆形的黏膜下肿块突向肠腔内,广基隆起,边缘平或陡峭或呈亚蒂状隆起,黄色或苍白色,直径2 cm者表面可见溃疡。6例直肠类癌镜下未见肿块。
1.4 结果 5例直径≤0.5cm直肠类癌在结场镜下切除,术后经6个月至6年随访,无 1例复发或转移。 49例直径0.5~2 cm者行经肛门局部扩大根治术,随访 1~7年至今无复发或转移。4例直径2 cm者,2例肿瘤确诊前已有肝内转移,其中1例无出血或梗阻症状,未行手术,1例因有梗阻症状行直肠癌根治术,2年内均死于肝内广泛转移。另2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随访2年、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
2 讨 论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但有局部浸润生长,转移晚,偶能经淋巴和血运转移的嗜银细胞瘤。1914年Gossett揭示这种肿瘤的细胞核具有嗜银染色,并指出类癌来自肠黏膜上皮的Kulchizky细胞,位于后肠的直肠类癌多属非嗜银性,不产生生物活性胺类,无类癌综合症表现[1]。直肠类癌发病率较低,国外报道为0.04%,占所有直肠肿瘤的0.14%[2~4],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0.02%,占所有直肠肿瘤的1.30%[5]。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6],男性稍多于女性[2]。
2.1 诊断 直肠类癌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超过1/3患者无自觉症状。其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排便习惯改变、下腹不适、间断大便带血、肛门部不适等表现,考虑也并非特异性症状,可能与同时合并有肠息肉、肠炎、痔等有关。但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有其特殊性,肿瘤一般较小,多数直径≤1 cm,90%以上位于距肛缘4~8 cm的直肠前壁和侧壁[7],因此,细致仔细的直肠指诊可以发现90%以上的直肠类癌病例。如发现直肠壁圆形、光滑之黏膜下硬结,应考虑本病。因肿瘤位于黏膜下,其活检阳性率取决于取材技术,若从结节中心深取组织或高频电切全瘤活检一般可确诊[8]。直肠类癌良恶性的判断可根据肿瘤大小,是否浸润肌层、单发或多发、有无临床症状等4个方面决定。肿瘤直径2 cm,恶变率为 82%,转移率为74%,常有肌层浸润。 肌层浸润、多发类癌、临床上有便血、里急后重的表现是恶性的重要指标。肿瘤2 cm又有肌层浸润时,转移率达90%。多发类癌转移率高达46%[7]。肿瘤侵犯黏膜形成溃疡也是判断预后的指标[9]。直肠类癌病人有较高发病率伴发结直肠、小肠、胃、食管肿瘤或继发肺、前列腺、尿道肿瘤[6,10]。经确诊为直肠类癌的病人应注意在这些部位做适当的检查,以免漏诊其他肿瘤。
2.2 治疗 迄今为止,手术切除是治疗直肠类癌唯一有效的方法,早期无淋巴和血行转移,病变发展缓慢,及时手术切除治疗预后良好。化疗与放疗都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只用于疾病晚期的姑息性治疗或辅助性治疗[2]。手术方法分为局部切除和根治性手术两大类。原则上直径2 cm,局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大多需要经腹按直肠癌行根治性切除术,按照胃肠道肿瘤切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