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宗师魏长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腔宗师魏长生

秦腔宗师魏长生王政尧“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博大江南。”这是嘉庆初年《日下看花记》的作者评论秦腔艺人魏长生(即魏三)的诗句,它生动说明魏长生在乾隆、嘉庆年间曾是誉满大江南北的民间艺术大家。然而,魏长生一生确颇多坎坷,诗中的“名博大江南”就是因在京受到迫害而到山东、江苏等地演出后的真实写照。综观魏长生的“名博”前后,其一生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其中,本文中三和四为同一时期,如此,则有便于我们对他的深入研究。一、“幼习伶伦,困厄备至”魏长生,字婉卿,本名朝贵,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三,故时人又称其为魏三。四川金堂人。乾隆九年(1744年),即魏长生出生之年,金堂等地下起了大到暴雨,毁庐坏田,百姓死伤甚多。魏长生家世代务农,在此次大水灾之中,损失惨重,更加贫穷。关于魏长生从艺之始,主要有以下二种说法:1、 陕西说:童年的长生,家贫,无法读书,靠给人放牛度日。在这些与山草为友的童年生活中,他爱上了戏曲。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十三岁,随舅父来陕西谋生,先在西安大街一家卷烟铺里当学徒,异乡人的学徒生活,使他看到并经历着人间之不平。一些邻商同行常欺侮他。次年的一天,邻商一学徒又来惹事,这下触怒了这位刚强、不任人欺侮的少年,他反抗时,失手打伤了那个学徒,受到店主的毒打。从此,他离开西安,漂流在关中一带,后来就在大荔学演秦腔。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1]2、 四川说:“魏长生自幼丧父,家贫。母子二人租赁了当地一个叫义兴贞的大商号的房屋居住,该商号是由陕商经营的。当时陕西会馆中常有陕班演出秦腔,魏自小爱去那儿玩耍,学会了秦腔。陕班见其可以造就,决意将他带走。其母不答应,后由义兴贞的大老板出面要挟,魏母不得已,才勉强同意。”[2]对于以上二种说法,我倾向于“陕西说”。我在为“六五”国家历史学科重点项目《清代人物传稿》撰写的<魏长生>传中择要写道:魏长生自幼家贫,“困厄备至”,但对于地方戏曲却情有独钟。十三岁时,到西安一店铺当学徒,赖以糊口。不久,他舅父感到他是块唱戏的材料,于是,便带他入陕西秦腔班学戏,工花旦,随班演出。在此后十余年的舞台实践中,他潜心学艺,声誉鹊起,遂成陕川一带的著名秦腔演员。不论是哪一种说法,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魏长生因自幼家贫才走上了学戏的道路。因此,乾隆年间吴长元在其《燕兰小谱》记有魏长生“幼习伶伦,困厄备至”是可信的。二、“一路芳邻近魏三”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魏长生十七岁时,他以陕西大荔为中心,演出时间约有十多年。在此前后,魏长生也常回四川成都等地演出,其知名度逐渐提高。乾隆年间,随着成都等四川重要城市在商业领域的繁荣,戏剧文化也随之兴盛起来。是时,全国各地的主要剧种相继传入四川,“昆腔之外,有碑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项,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所盛行。”[3]秦腔等花部“乱弹”在成都等地盛行的原因还有:“其曲文俚质”,“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4]概以言之,广大百姓喜欢秦腔剧情感人、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动人心魄。二十多年后,就是在那昆曲繁盛的江苏扬州等地,“自西蜀魏三儿倡为淫哇鄙谑之词,市井中如樊八、郝天秀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这虽然是后话,但是,由于昆曲“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这确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成都的陕西会馆最多,馆内经常演戏,最受欢迎的自然是秦腔等“乱弹”戏曲,当时人曾有诗赞曰:“会馆虽多属陕西,秦腔梆子响高低;观场人多坐板凳,炮响酬神散一齐。过罢元宵尚唱灯,胡琴拉得是淫声;《回门》、《送妹》皆堪赏,一折《广东人上京》。”[5]年青的魏长生正是在这戏曲走向繁荣的大环境中实践着自己学来的本事,刻苦细心地研究秦腔的演唱艺术,虚心学习名家之长,不断从生活中吸收营养,“不专用旧本。”这时的魏长生虽然在演出水平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然而,同行和观众对他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嘉庆六年(1801年)的成都举人杨燮(号六对山人)算得是魏长生的同时代人,他在其著《锦城竹枝词》中曾这样描述魏长生:“无数伶人东角住,顺城房屋长丁男。五童神庙天涯石,一路芳邻近魏三。”自注:“各部伶人都在‘东顺城街’、‘五童庙’、‘天涯石’、‘东校场’一带地方住。魏三初在省城唱戏时,众亦不以为异。及至京师,则声名大噪矣。……有别宅在省城内东校场口,台榭颇佳。”[6]上文的“台榭颇佳”应视为魏长生在成都的住宅经历了一个不断修缮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抢眼,如此被人称道,这座“颇佳”的住宅应当是魏长生从一名普通的演员成为名满京师的大艺术家的一个标志。其次,我们从上文也不难看出,魏长生在当时的演艺界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得到观众的认可,杨燮说他演出时“众亦不以为异”,这是与他此后在京师“举国若狂”的盛况相比较而言的。诗中的“芳邻”一词形象说

文档评论(0)

叮当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