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I元音书院的由来.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元音书院的由来

元音书院的由来 民国林思进主编《华阳县志》称:华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初设两等,民国三年乃设两等。查此校系旧元音书院改设。(林思进,1873年出生,华阳人,早年留学日本,1930年受华阳县长叶大铿之邀在同治《华阳县志》未完稿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华阳县志》并于1934年刊刻出版。他在建国后曾任川大教授。) 1985年华阳镇组织人员编写《华阳镇志》称:华阳镇第一小学,成都府张敏树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慈音寺为“元音书院”,以庙产30亩为办学经费。元音书院开办的时间是多少,开办者是谁,运行得如何,是当时官员的心血来潮,还是当时政风使然。这些问题各方的说法有出入,有待我们去考证。 一、元音书院建于何时?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成西在《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撰文称:“清代成都文化方面的市政设施中,书院以及义学的兴建是另一个重要方面。成都自西汉文翁首创地方学宫以来,重视教育已形成传统。清代成都的教育设施,除了生员额定、经费出自官府的府学、县学以外,主要为书院、义学。书院兴起于宋代,当时士大夫退归乡里,以为讲学之地,不领于官府,人自为教而已。宋末以来,书院盛行,明代成都有子云、少陵、大益、浣花等书院。明末全毁。清初,成都城市重建于草莽之中,百废待举,重修城垣、桥梁是地方官的当务之急,无暇顾及书院的兴建。康熙年间仅有按察使刘德芳在孔庙西侧创建的锦江书院。随着成都经济逐渐繁荣,潜溪、芙蓉、墨池、尊经等书院以及义学相继兴建。清代成都的书院、义学,其兴建经费源于多途,基本上属于民间或半官方的社会性文化设施。书院、义学兴建和维持经费大致有以下途径:其一,由地方官捐俸、或地方官捐俸倡议,由僚属及士绅共同捐资兴建。如墨池书院始建于元代,明代复加修建。到清初,墨池故址已改为民宅。道光时,学政聂铣敏捐俸购买墨池故址处郑氏私宅三院及空地数亩,重建墨池书院。并置学田70余亩于温江向家碾,耗资约1万两。又如芙蓉书院,由成都知县捐俸倡议,劝募士绅捐资,于是“富者输其财,能者董其事”,于北暑袜街拐枣树置院一所,创建而成。其二,由地方当局清理前代祠产或庙产,由祠、庙改建而成。明代成都外东有潜溪祠,以祀宋濂(号潜溪)而得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华阳知县安洪德清理祠产,发现有田800余亩为守墓僧所占。于是以祠产为经费,建立潜溪书院,后迁入城内梨花街。元音书院,旧为元音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成都知府张敏树改寺庙为书院,以庙产20余亩作为学田。同治年间,学政张之洞和总督吴棠也以清代石犀寺改作尊经书院。其三,经费完全源自士绅捐款。如东郊得胜场尚义书塾,就是于嘉庆年间由士绅张寅等人捐资兴建。 从《数位典藏》(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库中可以查到当年清廷中央机关的各种档案,查到当年的情况(查询时应使用繁体): 嘉慶11年3月25日 祿康 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鑲白旗滿洲都統步軍統領 題報查核四川省嘉慶九年鹽課錢糧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各數並將經徵鹽課全完三百兩以上不及一萬兩一年全完之前任成都知縣 張敏樹 等照例議敘。 嘉慶11年3月18日 勒保 四川總督管巡撫事(注:即四川总督) 題報成都縣知縣 張敏樹 奏陞理番同知遺缺請以老成幹練才守俱優之合江縣知縣王泰雲調補。 嘉慶13年10月26日 勒保 四川總督管巡撫事 題報雜谷理番同知 張敏樹 委署成都府印務今因患病醫藥無效於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在署病故。 乾隆59年10月10日,和珅 (大學士管理吏部戶部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 覆应如广东巡抚朱珪所请候补知县陈九叙准其补授阳山县知县难简缺。 由此上述几段记载可知: 潘元音在1795年(乾隆五十九年)离任阳山县令,原因为“患病请解任为籍调理”。 2、张敏树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前任过成都县知县——与华阳相邻,但不是华阳县令,自然也管不了华阳建书院的事了。张敏树此公于嘉庆十一年任理番同知,于嘉庆十三年农历九月二十五病故,病故时的职务是“杂谷理番同知张敏树委署成都府印务”,杂谷理番同知即管理现在的理县(县城为杂谷脑镇),上世纪三十年代仍有理番这一县,而无汶川(建川博物馆存图)。主要是管理少数民族,同时管成都府印务(公章),也不知是不是“成都府秘书长”。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屈守元是华阳实验小学(“元音书院”的继承者)的学生,他称在《嘉庆一统志》(成书于1820年)中记载有元音书院,(后查此书记载:元音书院,在治东30里中兴场,嘉庆十二年建。)该书作为全国地理历史大百科全书,不可能记载一个小小的事物,可见元音书院在公元1820年以前即相当有名了。 由此可见:如果元音书院为张敏树所建则不应迟于1808年,必定是林所长笔误,将“十二”写成“二十一”了。据

文档评论(0)

xufug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