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智能硬件市场白皮书-可穿戴上游生态篇.
中国智能硬件市场白皮书-可穿戴上游生态篇/author/johnson \o 由 Johnson 发布Johnson 2014-07-17 11:45“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目前可穿戴市场的真实写照。市场需求碎片化;产业链不够成熟;消费者认知度不够;产品功能未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因此,目前市场规模并不大,而且品牌与非品牌之间出货差距不大,整体来看,可穿戴市场还处于早期的完全竞争态势。手环类产品,方案简单,主打计步、卡路里、睡眠提醒、震动提醒等功能,国外用户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加上设计美观,因此Fitbit,Jawbone UP等运动手环出货不错。国内手环产品方案趋于同质化,设计比较粗糙,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整体出货量虽不断提升,但因玩家众多,单家出货量并不大。主要问题:设计不够新颖;功能不具粘性;以APP建立数据支撑的商业模式不够清晰。手表类产品,主要分为手机伴侣和独立手机两类,功能需求比手环复杂。手机伴侣主要提供信息查看、信息提醒、电话接听、环境显示、个人健康信息等功能,主要用途是管理简单信息的提醒和查看,减少接触手机次数,同时通过手机管理个人数据;独立手机,提供SIM卡槽,可作为第二手机拨打电话。主要问题:外观设计不够新颖;方案不够成熟,功耗较大,续航不理想;缺乏刚需应用带动需求;产品设计和目标人群定位不够清晰。眼镜类产品,眼镜设计复杂度高于手表和手环类产品,主要提供摄像、3D显示、虚拟现实VR等功能,面市产品如Google Glass,Oculus Rift等。主要问题:技术门槛较高,国内玩家较少;价格昂贵,受众面较小;续航时间短;人机交互方式需要改善。苹果和谷歌被业内寄予厚望,希望担任可穿戴市场的领军角色,谷歌已领跑一步,Android wear和应用商店已经登录,iWatch则肩负提升用户认知度和培育产业链的重任,同时为可穿戴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提供参考。近期,通过调研接触可穿戴上游芯片和方案玩家,交流可穿戴芯片技术和方案成熟度以及与下游产品需求的匹配度。现阶段来看,打造可穿戴产业链还有不少路要走。主芯片可穿戴主控芯片分为应用处理器(AP)和MCU两种,手环基本采用MCU,手表根据功能复杂度选用MCU或AP。主要难点是目前市面上仍未出现专门为可穿戴定制的主控芯片,某些厂商宣称的专用芯片也是基于原有平台做优化设计而来。MCU采用度比较高的为ST和Silicon Labs两家产品。如Fitbit Flex,三星Galaxy Gear2, Pebble; Misfit Shine等品牌产品都是基于这两家方案。国内也有不少采用手机芯片如MTK60甚至72平台做智能手表,可接打电话,主要面向出口市场。土曼、果壳、智器和inWatch X等产品则采用君正JZ4775平台,君正下一步会推出M200和M150两款产品,采用大小核设计理念。新推出搭载Android Wear的Gear Live ,LG G watch,MOTO360则采用高通骁龙平台。一家美国的初创公司Ineda Systems正致力于可穿戴芯片开发,基于MIPS架构,已拿到高通和三星投资,产品按照性能分为四个级别,分别覆盖从简单手环设计到运行复杂操作系统的可穿戴应用,目前产品还未量产。操作系统OS已面市产品基本搭载实时操作系统RTOS和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OS面临的难题与主芯片类似,没有专门的OS适合在可穿戴这样的小系统运行,可穿戴市场是一个多样化的市场,Android Wear也只能满足部分需求,不可能达到Android在手机市场的地位。Google针对可穿戴新推的Android Wear对软硬件有一点要求,目前仅有Samsung Gear Live, LG G watch,MOTO360支持。Google对Android Wear设备的特征描述是:获取常用信息、语音交互、监控健康信息和多屏互动。针对Android wear,需要注意几点:按照Google策略,前期可能倾向与大厂合作,众多中小厂商将无缘,更详细的授权政策有待公布;与手机Android系统策略不同,Google或将不允许厂商进行Android Wear定制化,意味着所有产品界面出现同质化,不过厂商可以通过绑定其它服务形成差异化;Google Now与语音交互是Android Wear的关键服务,可惜Google Now在中国大陆无法使用或使用较麻烦,这将直接影响中国用户的使用体验;目前Android Wear智能手表仅支持Android4.3及以上系统, 数据显示目前仅有23.9%已激活的安卓智能手机运行Android4.3及以上系统,这与目前已面市大多数支持蓝牙BLE的产品面临同样的问题,终端支持太少。传感器目前在可穿戴设备上能看到的传感器产品主要涵盖:运动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生理健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