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近代行政管理制度
第八章 近代中国行政管理制度的转型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一元化管理体制。 第二,君权神授,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治权力合理性的依据 第三,家国同构,行政管理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伦理道德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第四,机构高度完备的封建官僚体制。 第五,中央集权。中央牢牢地控制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第六,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实行人治。 近代中国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中国传统行政制度向现代化的转变) (2)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的垮台(北洋军阀时期) (3)从1928年4月南京政府的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民国时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行政制度向现代化的转变 一、鸦片战争后清末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变化1、“经世致用”思想、洋务运动 2、清末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 (1)五口通商大臣及南(上海)北(天津)洋大臣的设置 (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1,恭亲王弈昕 (3)海关总税务司:1859,英国人李泰国、1861年赫德 (4)外国使馆( 1861)与同文馆( 1862)的建立 (5)湘军(1852)淮军(1861)海军(1884年北洋、南洋、福建)。 湘、淮军特点:兵为将有;官兵之间紧密的个人人联系;军饷自筹 二、百日维新中的体制调整与改革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定国是诏》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基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主要内容有: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政治上,删改则例,裁汰冗员,撤销闲散重迭机构,许大小臣民上书言事。 军事上,推行保甲制度,实行团练,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用自己的牺牲来唤起后来者的觉醒。 在牢房的墙壁上欣然作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三、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 官制改革 文化教育改革: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下令各省将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1901年8月29日下令,以后科举要考中外政治、史事、策论,废八股,停止武科考试。 1905年9月2日下令,自丙午(1906年)科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遂告废除。 军事改革:编练新军(1894,定武军,1895年,袁世凯,新建陆军) 新军特点:招募标准较高;仿照西法编制、训练装备;军官素质较高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1905年7月,清政府命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他们在日、美、英、德、法等国考察后归国。向慈禧太后力陈实行立宪的种种好处,其一:“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可以“皇位永固”;其二,“一旦改行宪政,列国之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平和之邦交”,可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其三是“内乱可弥”,因为“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借;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他们认为:“君主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权”,从而说明“立宪”是对付人民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发出“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大权统于朝,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