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讲车身结构分析汽车碰撞安全分析
可变壁障侧碰 (1)移动台车前端加装可变形吸能壁障冲击试验车辆驾驶员侧,移动壁障行驶方向与试验车辆垂直,移动壁障中心线对准试验车辆 R 点,碰撞速度为 (试验速度不得低于 50km/h);移动壁障的纵向中垂面与试验车辆上通过碰撞侧前排座椅 R 点的横断垂面之间的距离应在±25mm内。 (2)在驾驶员位置放置一个 EuroSID II 型假人, 用以测量驾驶员位置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 椅被撞击侧放置 SID-IIs(D 版)假人,用以测量第二排人员受伤害情况。(详见第四章规定的碰 撞试验方法) 对汽车碰撞性能提出的要求 3:侧向移动障碍物对汽车的冲击: 32.2km/h,8800kg的障碍物沿垂直汽车纵轴方向冲击汽车(接触面),燃油流出量不超出正碰规定 可变壁障侧碰 侧碰载荷传递路径 可变壁障侧碰 可变壁障侧碰 对汽车碰撞性能提出的要求 4 :车顶抗压强度: 加载的力为1.5倍车身或22240N之间较小者位移量不超出127mm 前视 侧视 抗压传递路线图 车门铰柱静力强度测试 按照国标GB15086-2013规定 (1)车门铰柱可承受11000N的纵向载荷,铰柱机构不脱开; (2)车门铰柱可承受9000N的垂直向载荷,铰柱机构不脱落。 车顶抗压强度 对汽车碰撞性能提出的要求 翻滚试验示意图:台车 对汽车碰撞性能提出的要求 5: 车内乘员保护 人头模型已24km/h的速度撞击仪表等,若任何时刻人头产生的加速度值超过80g,那么持续时间不得超过3ms 碰撞人员损伤评价指标 (2)胸部忍受撞击的评价价指标: FMSS208规定,碰撞时间大于30ms的加速度不得超过60g,胸部压缩量小于76.2mm (3)其他部位的撞击极限性能指标 车身抗撞设计要求 1:正碰 (1)确保乘员生存空间,减小乘员舱变形和对乘员舱的侵入 (2)减小车身减速度 (3)碰撞过程中车门不能打开,碰撞后可以不使用工具可以打开车门 车身抗撞设计要求 车身抗撞设计要求 2:抗侧面碰撞设计应当以减小乘员舱侵入、维持乘员生存空间为重点 1)减小侧围结构对乘员舱的侵入量,防止侵入量过大时对乘员的挤压伤害 2)减小侧围结构对乘员舱的侵入速度,特别是与乘员接触时车门的速度,减轻对乘员的撞击力 3)碰撞过程中车门不能打开,碰撞后可以不使用工具打开非碰撞侧的车门 车身抗撞设计要求 3:后碰 (1)减小乘员舱变形。通常用后排座位R点的前移量来衡量 (2)减小碰撞中车身的减速度,减轻乘员的鞭梢性伤害 (3)碰撞中维持油箱的存放空间,减小对油箱、油路挤压 车身抗撞设计要求 4:碰撞后翻车或道路侧翻 1)减小乘员舱的变形量,特别是车顶的变形 2)要求碰撞过程中车门不能打开。碰撞后可以不使用工具打开车门 车身抗撞设计要求 5:低速碰撞 (1)主要避免汽车重要部件的损坏,减少因撞车带来的维修费用 (2)要求设置低速碰撞吸能区,使低速碰撞车辆的动能主要通过低速碰撞吸能区的变形被吸收,并尽量不使低速碰撞吸能区后部的车身主要结构发生永久变形 车身抗撞设计要求 6:撞行人时,汽车对行人的伤害一般包括: (1)一次碰撞时由保险杠、前散热器罩和发动机罩前端等产生的下肢伤害 (2)行人与发动机罩、挡风玻璃等二次碰撞时的头部伤害 (3)受撞击后的行人与路面三次碰撞产生的伤害 车身结构设计时应将相关部位的刚度设计得软些,以缓冲对人体的撞击,在行人保护措施中,应防止凸出物对行人伤害。 车身抗撞设计要求 行人撞压模块图 碰撞区域,预留变形空间 基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铰链的设计 基于行人保护的各种发动机罩内板加强筋 基于行人保护保险杠 车身耐撞性设计 行人保护系统 车身耐撞性设计 行人安全气囊 主动式发动机罩 行人探测仪 带有缓冲减震器的保险杠 汽车碰撞安全改进措施 碰撞安全分两部分进行,一是汽车车身结构缓冲设计和吸能设计,二是对车内人员进行的保护性设计。第一项措施: (1)保险杠 (2)车头车尾软设计,防止发动机进入驾驶室 (3)薄板截面和厚度设计 (4)薄壁件预变形技术设计,强化和弱化一些部位,使产生皱纹增大吸能量 (5)焊点和焊接形式设计 (6)结构吸能设计 汽车碰撞安全改进措施 第二项措施,汽车乘员保护: (1)采用带缓冲装置的安全转向机构 (2)采用安全带安全气囊 (3)座椅设计(刚度足够,考虑安装强度) (4)座椅头枕设计 (5)仪表系列软化,抗冲击,不宜破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