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_7131127.pptVIP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_7131127

下一页 1、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2、把握节奏、语调、语速 3、疏通文意 4、理清文章脉络 诵读感知 下一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下一页 重点词、句的积累 1、词 欣然—— 念—— 遂—— 相与—— 但—— 2、句 A、念无与为乐者 译:考虑到没有与我一同(交谈)取乐的人。 B、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译: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 菜交叉错落,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C、何夜无月?……如吾两人者耳。 译: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只不过少有 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共同、一起 只是 下一页 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作者、张怀民 事件:寻怀民,相与赏月景 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下一页 返 回 作者笔下的月景美吗?请品读文中描写月景的句子,与同学说说它的美妙之处何在? 下一页 月色——积水 (空明澄澈) 竹柏影——藻、荇 (疏影摇曳、错落有致) (比 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下一页 返 回 品读文中抒情的句子,你觉 得这句话中哪个词最值得我们玩 味? 下一页 作者为何自称为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个闲字? 下一页 下一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之后他又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在回京途中至常州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正是写于他被贬官,谪居黄州的困苦境遇之时。 下一页 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但一再遭 贬,屡被“闲”置 身处逆境,孤独寂寥,却宠辱不 惊,淡泊静定。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一页 下一页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闲人”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迫成为投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上风月化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实在可悲!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出了名利是非场,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赏这绝色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下一页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下一页 “闲人”苏轼,并非等闲之人,而是一个有着旷达的胸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闲人”,也只有这样的“闲人”,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欣赏美。 教师小结: 下一页 1、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

文档评论(0)

ea238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