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楹联文化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 面) 课 程 名 称 中 华 楹 联 文 化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解读《联律通则》(修订稿)基本规则 指 导 老 师 谢 龙 翔 姓 名 田 伟 学 号 2008370825 班级名称 08级广告学一班 学院名称 文学与新闻学院 交阅时间 2009年12月18日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解读《联律通则》(修订稿)基本规则 楹联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从起源上说,楹联起源于诗文中的对仗句。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历代多种文体中的优秀成份,而逐步形成了与诗、词、曲、赋等并驾齐驱的独立文体。它是一种矛盾均衡的对称文学,绝不是律诗和骈文的“附庸”。 楹联源于对偶,其本质是对仗。对仗句用于文章称为骈文,用于诗歌称为律诗,单独使用就是楹联。故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是一种独特的文体。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如果按下文所述的“联律基本要求”,将有相当数量的前人联作被驱逐出“楹联”之列。简单举几例: 见官可以头着地,醉酒无须脚朝天。(内容不健康) 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内容不真实) 人生七十古来稀,鬼死三千今去奇。(死对、硬对的玩文字游戏) 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上下联内容无关)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完全不合联律)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张贴于面对的右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张贴于面对的左侧。 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楹联属于文字语言的对称艺术,汉字的造字法就是本于易学原理,其结构模式、形音合壁、思维内涵,都是阴阳观的反映。人类重视文字的对称和均衡,当是楹联的原始发端。形要上下对称,音要平仄对立,义要词句对偶,构成了均衡、和谐、优美的对称法则。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楹联艺术方面的体现。 “阴阳观”、“有无论”扎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们的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产生了对偶、对仗、对称、均衡的观念,这就为楹联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影响和促进着对偶句式不断改进和发展,使之终于演变成了严谨的、格律化的、社会化的独立文体――楹联。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句数要相等不管单句联还是多句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如一言联:墨,泉。二言联:岳峻,湘清。七言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十一言联:见龙在野,隐骨埋身难叱诧;蓄志于心,拨云见日竟扶摇。 句数相等,即上联为几句,下联也为几句。如题云台山联,上联四句,下联也是四句:跨步云台,茱萸峰顶,不寻仙阕琼楼,只问亲人何在====转身朱阁,天瀑潭边,遥乞乡音雁讯,谁知明月无言。 第二条: 词性。上下联句法结构这是楹联格律的语法要素所谓词性,即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者说尽可能地相同或相近,才能构成对仗。 如题青藏铁路联:走天路英雄气短,入藏区百姓福多。联中“走”与“入”为动词,“天路”与“藏区”、“英雄”与“百姓”、“气”与“福”均为名词,“短”与“多”为形容词。 注意:对联中有一种对仗形式是自对,又称边对、当句对、就句对,即上下联两各自为对。此类对联可以允许上下相同位置词性不同。如黄鹤楼联: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上联的“登临”为动词,下联的“日夜”为名词,本不相对,但上联当句中“登”对“临”,下联当句中“日”对“夜”,属自对,故此对仗是允许的。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对应平衡。青山不语花含笑,碧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