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的文化.

海纳百川:上海的文化 一、古代上海文化特点: 上海在开埠前,虽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书院,出过一些文化名人,如徐光启,产生过一些有文化意义的工艺品,如顾绣,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并无明显的文化个性。 由于上海大部分县直接从松江、昆山分出,且一直苏松太并称,同时江苏、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与吴地渊源较深。 吴文化与越文化并无明确区分,历史上两地虽常有分合,但整个江南、浙北、浙东地区的交往非常频繁,语言基本一致,风俗大致相同,耕作方式、物产品种也大同小异,互为补充。春秋时吴越成敌国,但在古九州中同属扬州。秦汉时同属会稽郡,直到明清两代建南京和南直隶,江浙始分治独立,上海处于吴越文化圈的东缘。 上海当时的3000-4000平方公里不设一县,可见其被称为“海隅蛮荒”不是虚言。 上海是在明清两代才最后追赶上江浙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元人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 )对此地性格作过判断:“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 宋以后,上海人终于找到三种基本产业:煮盐,植棉,海运,这三大支柱产业使上海社会文化在江南地区标出特色。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 嘉靖年间官宦顾名世嗜好绣品,晚年在现南市露香园路筑一园林,命婢妾制作绣品观赏、赠友。可考的名手有缪氏、顾兰玉等。以韩希孟(顾名世的孙媳)最具代表性。现北京故宫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 二、近代上海文化特点与海派文化 上海近代文化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海派文化”。上海文化并不等同于海派文化,但无疑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方面。 对海派一词如何理解,学术界见仁见智,其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海派,指京剧、绘画、文学等具体艺术品种中的上海流派,其源起于晚清绘画中的“海上画派”和京剧中的海派,后来内涵扩展、延伸,成为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乃至包括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所涉人事亦不复限于上海一地。 “海派”较早见于同光年间,时人对一批寓居上海,卖字画的画师画匠名之曰“海上画派”,简称“海派”。当之赵之谦、任伯年、虚谷等人的画笔自成一家,更有吴友如等人画洋楼、画美女,绘风俗图,与传统的山水人物花卉毫不相干。 代表人物:任伯年(1840—1896)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左为吴昌硕画像) “海派”称呼的另一重要起源于京剧界。道光以后,昆曲衰落,京调形成,“呼外省之剧曰‘海派’”。当时上海还未成为京剧中心,因此“海派”并不专指上海,“海者,泛滥无范围之谓”。 海派京剧以常春恒、盖叫天、周信芳为代表。 海派之名都不是上海流派自封自命的,而是由别的流派、非海派的同行讥讽、贬斥而来的。时至今日,艺术界自认海派者不乏其人,海派经过了讥讽、默认、张扬三个阶段。文学界则没有人自认海派,海派一直是个贬称。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张资平、叶灵风、刘呐鸥等是海派,但无人出来高举海派的旗帜。其他领域,如哲学、史学等,似乎与京海之争无涉。 对海派的特征,学术界多持这样的看法: 其一,创新。 其二,开放。 其三,灵活。 其四,多样。 其五,宽容。 陈旭麓:海派作为一个艺术流派,似已成为过去,因为它当初的某些特征已逐步为各种文化所共有,程度也在深化,而且昔日的上海已成陈迹,与京派对称的海派的社会条件正在消失,所以,海派已是一个历史词语。但作为艺术、文化上的风格来说,仍是现实的,我们还随时可以听到海派散发的气息。 三、全国文化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下半叶,上海文化在全国已经举足轻重,某些方面(如西学传播)已成为全国中心。20世纪初,上海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到30年代达于极盛,不仅是进步文化中心或新文化中心,而且是综合性的,教育、出版、文学、艺术……,是上海大城市综合优势的表现。 1、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照明、饮水、交通、通讯、照相机等。 器物输入,经历了强烈排斥——观察思考——模仿学习三部曲。 各种洋物遭受排拒的程度不同。这种差异由中国传统习惯及本土器物对洋物的相容性不同决定的。有些洋物在本土有与其相对应的同类产品,如洋布与土布,洋针与土针,功能相似,不同的是质量与价格,因此所受

文档评论(0)

叮当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