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帝國邊陲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帝國邊陲
前言
台灣被清帝國納入版圖時,清正值帝國盛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太平日子,但是對台灣這個化外之地的小島卻採取戒慎恐懼的消極治理態度。靠著大海的阻隔,漢人移民自立救濟適應著島上充滿挑戰的新生活,凝聚出打拚墾拓又堅毅不拔的生命經驗,代代相傳。
由於民間蓬勃的發展和清帝國對外戰爭屢屢失利,政府不得不開始在台灣建城,並開放安平與淡水兩個口岸讓洋人通商。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個歷史的轉折點。
一、納入版圖
1683年,清朝政府派鄭成功前部下施琅率領清軍,終於擊潰了鄭克塽,台灣有史以來首次正式被收編為中國的一部分。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皇帝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功臣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皇帝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見施琅:恭陳台灣棄留疏)
二、消極治台
清朝雖然將台灣納入版圖,但深恐台灣孤懸海外,明鄭殘餘勢力會藉機死灰復燃,因此對台統治採取種種防範及限制政策,以避免台灣成為叛逆的溫床。例如,派任官員採輪調制,駐台的軍隊也都由外地派任,不准在台選雇士兵,且駐軍採「班兵制」,每三年輪調一次,不使官兵久駐台灣,在此生根,而形成割據之勢。官員及班兵皆不准攜眷來台,以做為牽制。當時的台南府城及各縣治都不准興建城垣,以避免萬一台灣發生民變時,城池被叛民所據,可藉以對抗官兵。清廷對於移民來台,更是採取極嚴格的限制政策。做法包括:一.想要渡海來臺者,必須得到地方官員的核准,並發給執照,不准偷渡渡海來臺者,不准攜帶家眷這就是著名的「渡臺禁」。渡臺禁」實施的結果,造成了一些奇特的社會現象。首先由於渡臺經過必須申請,許多申請不到合法執照的人,只好偷渡來臺,這些偷渡客搭乘簡陋船隻橫渡台灣海峽,須冒「黑水溝」波濤之險,九死一生,因此台灣諺語有「六死,三留,一回頭」的說法。 而禁止攜眷來臺的禁令,則造成臺灣漢人「陰衰陽盛」的狀況。這使得大部分的漢人男子,必須入贅屬於母系社會的平埔族家庭,才能順利在臺繁衍後代。有句臺灣俗諺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嬤」,就是指許多現今的臺灣人,有來自唐山 ( 中國大陸 ) 的男祖先,沒有來自唐山的女祖先。換言之,台灣人當中有許多人是漢人與原住民平埔族的混血。 清朝統治台灣共 211 年,在這 211 年當中,台灣島上抗官民變迭起,動亂頻仍。臺灣俗諺所說的「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就是形容臺灣民變的頻繁。臺灣民變頻仍的原因很多,在政治因素方面,包括有吏治敗壞、軍人紀律不佳等因;另外,在許多民變中,無家室、恆產、固定工作的羅漢腳,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羅漢腳與羅漢腳之間,因同病相憐,無形中發展出特殊感情,於是歃血為盟,結拜兄弟,結拜後成類似血親關係,成為台灣社會中一股力量。這種集結一氣的游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構成台灣民變的主導力量。清朝時期發生的大大小小民變中,以發生於 1721 年的朱一貴事件、 1786 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 1862 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代三大民變。早期台灣的漢人移民,由於尚未形成台灣全島的意識,因而常抱持著強烈的原鄉祖籍認同。這些分別帶著不同的「原鄉認同」來到台灣的移民及其後裔,由於生存競爭,遂發生磨擦,進而衝突群鬥。其衝突的類別很多,有的是福佬人與客家人鬥,稱之為閩、粵械鬥或閩、客械鬥;福佬人中,又有漳州人和泉州人的衝突,稱為漳、泉械鬥;泉州人中,常常又有不同縣籍的人火拼,甚至是同縣中,不同姓的人打起來;就連不同的樂團也會鬥起來,甚至同職業不同群體間也有火拼。這即所謂的「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的根本原因,除了原鄉的族群認同之外,最本的癥結在於經濟因素。初墾時,各籍移民因為地廣人稀,尚能互助合作而相安無事。後來墾地漸小,開始因田地、水利、地租等現實生活利益而起爭執。此外,也有因為職業利益的爭奪而衝突的。清朝統治台灣的兩百多年中,台灣社會發生過比較大規模的分類械鬥有 60 餘次。 其中以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最為常見。1858(清咸豐8年)年及1860年的兩次英法聯軍之役,清廷戰敗,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有了國際條約的規定,清廷終於被動在台灣正式開港。後來又再列強的爭取之下,臺灣實際開放臺灣、打狗(今高雄)、淡水、雞籠(今基隆)四口通商。台灣正式開港通商後,各國商船紛紛隨之而來,台灣貿易又迅速擴張起來。此時台灣主要出口的商品是砂糖、茶、樟腦,被稱為「臺灣三寶」;進口商品則以鴉片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