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兮.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祸兮福兮

1.作家作品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道德经》(也叫《老子》)。 2.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以武力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因而诸侯行事也想走捷径。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世风,改变现实。 8.文白对照 祸兮福兮 结构图示 6.特殊句式 (1)孰能有余以奉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莫柔弱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旨归纳 老子从万物生存发展、历史兴亡更替中总结出了一些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诉人们一些立身处世的态度:要保持低调,不去争强好胜;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看出事物的变化趋势和规律,透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 重点突破 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提示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 老子在第六十四章里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篇》中也写过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试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提示 从老子和荀子的这几句名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大生于小”这一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子与老子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果。 如何看待老子的“天之道”和“人之道”? 提示 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即有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天之道”,有利于贫者,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贫者濒于“民不畏死”的绝境。老子认为应该使贫富平均,大家有利。老子希望以“天之道”警诫富人,让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他要求富者能够做到“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点来看,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他并没有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而是向剥削者说教,幻想他们发善心,这又充分暴露了老子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的软弱无力。 如何理解老子说的“正言若反”? 提示 “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这些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它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统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当然,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