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质化学进展听课内容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茶叶品质化学进展听课内容分析

1 茶叶加工技术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郭雅玲) 茶叶研究 茶树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关系及调控途径 茶叶品质形成机理与工艺条件的关系及其调控方法 茶叶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的开发学科 茶叶制作技术文献 1、 唐代: 主流制法:蒸、捣的团饼茶,但蒸青、炒青的散茶在个别地区也偶有 制造。 主要文献:《文献通考》 2、宋代: 主流制法:贡茶茶面龙凤呈祥,团茶制作技艺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主要文献:《北苑别录》 宋代后期:团饼茶、片茶散茶发展,有逐步取代团饼茶夺得主导地位的 趋势。 3、元代:过渡期 4、明代: 主流制法:炒青,制茶理论发表的重要时期。 主要文献:《茶说》、《茶笺》闻龙、《茶》张源、《茶疏》许次纾、 《茶解》罗癝。总结各地炒青经验,反映炒青细节,并把炒青的经验 感性认知并提升。 5、清代:六大茶类形成、花茶形成 主要文献:《明史》张廷玉、《茶谱》朱权、《多能鄙事》刘基、《云 林遗事》顾元庆、王草堂《茶说》。 归纳 1、从茶史上说,中国是最早发现、利用与栽培、制茶的国家。 生晒叶子 利用蒸青团饼 炒青绿茶 2、从茶之始用为药用,可以看出中国是对茶叶保健意义认识最早的国家。 3、从经典茶著上看,世界首部《茶经》在中国问世,总结了唐代以前800 年的茶叶知识。 4、从茶字源语音上看,世界各地的“茶”及“茶叶”语音都源于中国。 种种事实说明了,中国古代在茶的发现、利用、传播上有着辉煌的历史篇章,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茶叶加工技术现状 1、初制、精制、深加工统称茶叶加工 茶叶初制:是指将茶树鲜叶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制作出不同种类的毛茶。 茶叶精制:是指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剔、拼配、匀堆等工序加工 得到的产品。 茶叶深加工:是指用茶的鲜叶、成品茶叶为原料,或是用茶叶、茶厂的 废次品、下脚料为原料,利用相应的加工技术和手段生产 出的茶制品。 茶叶加工三大领域 (1)传统茶叶加工领域 (2)新型茶叶加工领域 (3)茶叶深加工领域 茶叶加工 (1)绿茶加工 品质和加工功效,实现机械化,连续化生产。 绿茶流水线加工缺陷:卡、堵、漏等现象,能源损耗大、废茶率高。 摊放:众多研究表明鲜叶摊放是各名优绿茶加工必不可少的条件。 杀青:蒸气杀青(针形名优绿茶) 微波杀青(保留叶绿素、茶多酚、儿茶素) 热风杀青(300~350杀青均匀) 揉捻:程控揉捻(三个一组比较好) 长板式扁形炒制机(名优绿茶做形方面) 连续理条机 干燥:远红外(提香稳定) (2)乌龙茶加工 乌龙茶做青智能控制系统 (3)黑茶 主要微生物:黑曲霉、青霉素、根霉素、灰绿霉素、酵母属 ①对普洱茶进行人工接种发酵,并与未接种自然发酵的比较.结果 显示:人工接种发酵比自然发酵时间大大缩短 ②对普洱茶不同干燥方式的研究发现不同干燥方式,香型特征差 异较大,晒干、烘干这两种干燥方式形成的茶叶香气,不符合普 洱茶陈醇的香型特征,普洱茶干燥宜采用晾干方式. ③利用微波作为热源对普洱茶进行干燥加工的工艺方法,遵循了 普洱茶传统加工的工艺原则,保证生产出的普洱茶在外观、品味 色泽上保持原有风格. (4)红茶 ①CTC红茶兴起 ②研究了不同形状红茶的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 ③花香红茶的加工技艺 ④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4411134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