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边塞战争诗

* 形式标志 1、题目中多出“塞”“征”“军”等字眼;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内容里出现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等等。 基本主题 1、建立功业的渴望 “当年万里觅封侯” 2、保家卫国的决心   “不破楼兰终不还” 3、山河沦丧的痛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久居边关的乡愁  “将军白发征夫泪” 5、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黄沙百战穿金甲” 6、报国无门的怨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7、归家无望的哀痛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8、矛盾心情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理解、鉴赏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  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  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仍保持着  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婉伤。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  不断,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  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 1、两首诗都以边塞为背景,但它们所表现的主题有何不同? 2、为表现不同的主题,两诗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其中有的诗写出了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写景(实,记叙) 抒情 戍卒之愁 侧面衬托 (想象— 虚)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塞 下 曲 李 益 李益名列“大历十才子”,擅绝句,其边塞诗多表现边疆将士生活的豪情和西北风光的壮丽,格调高昂。 本诗写的苍凉悲壮,意气飞扬,表达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hóng、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耿湋wéi、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有版本中有李益。 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记载了李益负心薄幸,辜负妓女霍小玉的故事。是唐传奇的名篇。蒋防是唐宪宗时期的人,当时李益还活在世上,造谣的可能性不大。霍小玉原是霍王府上的婢女的女儿,十五岁时,霍王死了,霍小玉和她母亲都被赶出王府,沦为娼妓。十六岁时遇到李益。当时李益二十岁出头。应该是在大历六年(771)参加制科考试之前。 霍小玉明白自己的地位无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于是她和李益约定:“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霍小玉希望和李益一起相爱八年,之后任由李益选取名门闺秀为妻,自己出家为尼。但是,李益自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之后,立即与高门卢氏女子成婚,并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见。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 李益因为这等负心行径受到当时舆论的普遍谴责,自己的内心也留下了阴影。《霍小玉传》《旧唐书》等书记载李益对自己的妻子非常不放心,出门要把妻子绑起来,甚至脱光了用浴盆盖起来才放心(出门之前,门口撒上草灰 ,回来看看有没有脚印)。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这首诗最为突出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请大家看看,此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这些典故又有什么区别? 伏波惟愿裹尸还 此句是用浮波将军马援之事(正用,丝毫未改典故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