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防腐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1)? 减少原料染菌的机会。食品加工用的原料应保持新鲜,干净,所用容器、设备等应彻底消毒,尽量减少原料被污染的机会。原料中菌数越少,所加防腐剂的防腐效果越好。若含菌数太多,即使添加了防腐剂也如同没有添加一样。 (2)? 确定合理的添加时机。防腐剂是在原料中添加还是添加到半成品中,或者添加在成品表面,应根据产品的工艺特性及食品的保存期限等来确定,不同制品的添加时机可有不同。 (3)??适当增加食品的酸度。 酸型防腐剂通常在pH低的食品中防腐效果较好。此外,在低pH值的食品中,细菌也不易生长。因此,若能在不影响食品风味的前提下增加食品酸度,可减少防腐剂的用量。 (一)、防腐剂的认识误区 1.生产者的使用误区 2.商业和媒体的宣传误区 3.消费者的认识误区 (二)、我国防腐剂使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1.应用上存在超量使用与超范围使用和标示不明确 2.观念上存在各种误解与误导和不科学的认识 3.品种上存在选用范围小与开发力度不够 4.管理上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督不严和执法乏力 五、食品防腐剂发展症结 防腐剂发展趋势 开发安全、高效、广谱和经济实用的新型防腐剂。 天然防腐剂越来越受重视。 致力于复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研制防腐剂的不同剂型。 天然食品防腐剂发展概况 基于安全性天然食品防腐剂是近年世界各国食品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天然食品防腐剂已有商品出售的十余种,其中已被各国认可并已大量使用的有 溶菌酶、乳酸链菌酶、纳他霉素、壳聚糖、聚赖氨酸、鱼精蛋白、甘氨酸、曲酸、果胶分解物、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 目前对防腐剂新品种的研究和开发主要从以下几个着眼点考虑:安全高效广谱型防腐剂(如壳聚糖);低毒特效专用型防腐剂的开发(如富马酸二甲酯);生物类绿色抗菌防腐剂的开发(如溶菌酶)。 顺便提一句,人们在提高防腐剂的使用性能的同时,也在改善单一的添加方式,并不断的开发新的使用方法和复配技术,如:外控型气相抑菌技术、复配协同作用技术、化学防腐剂与物理场强化技术等 * 防腐篇 生工2014级2班 兰著玺 主要内容 一、食品防腐剂的定义 二、防腐剂应具备的条件及作用机理 三、常用食品防腐剂 四、食品防腐剂的应用 五、食品防腐剂发展症结 六、新型食品防腐剂的研发 一、概述 1、防腐剂的定义: 加入食品中能防止或延缓食品腐败的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保护下存放于室温的食品 2、防腐剂的分类 酸型防腐剂 苯甲酸、山梨酸、和丙酸(及其盐类) 酯型防腐剂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甲、乙、丙、异丙、丁、异丁、庚 等酯) 无机防腐剂 亚硫酸及其盐类、亚硝酸盐类、二氧化碳等 生物防腐剂 以乳酸链球菌素和纳它霉素为代表。 食品的防腐方法 工业化前:晒干、盐渍、糖渍、酒泡、发酵等 现代:罐藏、真空包装、充气调理包装等包装方法 高压杀菌、辐照杀菌、电子束杀菌等杀菌技术 冷藏、冻藏等贮藏技术 物理法:巴氏灭菌、冷冻、干燥 化学法:防腐剂 特点:以对人体无毒为前提,加入某些化学物质,来抑制有害微生物或杀灭这类微生物,以此来保证食品质量。投资少、见效快,不需特殊的仪器设备,使用中一般不改变食品的形态等特点,被广泛使用。 二、防腐剂应具备的条件及作用机理 (一)防腐剂应具备的条件 1. 性质稳定,在一定时期中有效,使用中和分解后无毒。 2. 在低浓度下仍有抑菌作用。 3. 本身无刺激性和异味 4. 价格合理,使用方便 (三)防腐剂的作用机理 l 使微生物蛋白质凝固和变性,干扰其生长和繁殖。如山梨酸。 2 改变细胞膜、细胞壁的渗透性,使微生物体内的酶类和代谢物逸出细胞导致其失活。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3 干扰微生物体内的酶系,抑制酶的活性,破坏其正常代谢,如苯甲酸。 4 对微生物细胞原生质部分的 遗传机制 产生效应等。 三、常用食品防腐剂 (一)、苯甲酸类 (二)、山梨酸类 (三)、有机酸类 (四)、微生物菌素类 (五)、其他防腐剂类 (一)、苯甲酸及其盐类 苯甲酸、苯甲酸钠 广谱抗微生物试剂,防腐最适pH2.5~4.0, 属酸性防腐剂 对酵母菌、部分细菌效果较好,对霉菌效果差些。 在人体代谢机理:苯甲酸被人体吸收后,大部分在9~15h之间,在酶的催化下与甘氨酸化合成马尿酸、剩余部分与葡萄糖醛酸化合形成葡萄糖甙酸而解毒, 并全部进入肾脏,最后从尿排出。 ADI:0~5mg/kg 表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的使用标准 名称 使用范围 最大用量/ (g/kg)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