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英汉基本颜色词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oc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英汉基本颜色词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英汉基本颜色词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商丘学院 毕业论文 ( 2011届本科) 题 目: 英汉基本颜色词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 语 作者姓名: 户美君 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4 年 12 月 25 日 二○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商丘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1 商丘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 正文 7 商丘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 24 商丘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情况登记表 25 外国语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 英汉基本颜色词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二、本选题研究的现状, 颜色词引来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 不同的层面对颜色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例如,闫文培(2007)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你》一书中通过对比和探讨颜色词在语言表达的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得出差生这些差异的原因。顾嘉祖(2002)在《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一书中对英汉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差异做了对比研究,分析探究了汉英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影响。李凌霞(2007)在《英汉颜色词运用中的文化差异》一文中则强调了英汉颜色词在实际运用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在实际运用颜色词时要注意的事项。 虽然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有其共通之处,但由于颜色词作为一种文化限定词,会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为切入点,从英汉基本色彩词的比较层面探讨英汉颜色词在文化内涵的异同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广泛研究这两方面的不同之处,可以更好地运用颜色,加深对英汉语言词汇、文化的理解,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的语言交流,以不断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主要研究的内容四、参考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2] 耿洪敏.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 [3]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4] 李.英汉颜色词运用中的文化差异[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2). [5] 韩海霞.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6(3). [6] 李 苗.英汉基本颜色词认知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32). [7] 陆昇,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8. [8] 孙 丹.汉英基本颜色词的内涵对比[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3(19). [9] 王 敏.浅谈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 [11]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 [12]赵翠华.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8(3). [13]赵 静.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21). [14]赵 宁.边疆经济与文化[M].黑龙江:黑龙江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0(7). [15]朱宇丹.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的异同[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五、预期的进度计划六、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1.已经修完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对英汉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2.学校图书馆具备有关本论文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学院资料室的原版外文资料可供参考借阅; 3.已经收集有关该选题的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4.具有上网条件及丰富的网上资源。 (二)方法及措施 1.文本细读,中外文本比较。 2.仔细阅读并整合资料。 3.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查阅和收集。 4.动员其他学校同学帮忙收集资料。 5.论文撰写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6.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和建议。 七、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建议签名: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学

文档评论(0)

lisuf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