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浅源地震.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①浅源地震

内容提要: 一、地震 二、滑坡 三、崩塌与岩堆 四、泥石流 五、岩溶 六、土洞与塌陷 地质灾害:指由于不良自然和地质作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人类生活、自然环境和工程建设产生的危害。包括自然和人为地质灾害。 ①自然地质灾害: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如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火山爆发、地震和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坍塌等。 ②人为地质灾害: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例如,工程开挖诱发山体松动、滑坡和崩塌,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等。 自然界中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其成因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也存在很大差异。 仅介绍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与土洞及其处治措施。 一、地震 (一)基本概念 由于某种原因,地下深处的岩层产生振或震动,并以弹性波形式传播,这种现象称为地震。 震源:地壳或地幔中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某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地震分为:①近震:小于1000km;②远震:大于1000km。引起地质灾害的地震一般都是近震。 (二)地震类型 按地震形成成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与人为地震。 天然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激发地震。 1. 构造地震 地质构造作用产生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分布于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运动最为剧烈的地区,它是地震的最主要类型,约占地震总数的90%。 构造地震中最为普遍的是由于地壳地层断裂活动而引起的地震,绝大部分构造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浅源地震多发生在第三纪和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带内,具有如下规律: ①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部位是震中所在地点 ②活动断裂带两头是震中往返跳动地点 ③活动断裂带交叉的地方是震中所在地点 2. 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或火山下面岩浆活动而产生的地震。 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3. 陷落地震 由于洞穴崩塌或地层陷落等原因而产生的地震。 该类地震释放的能量小,震级小,发生次数也很少,仅占地震总数的5%。 4. 激发地震 构造应力处于相对平衡的地区因外力作用破坏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引起的地震。 地下核爆炸或大爆破也可能激发小规模地震。 (三)地震分布 1. 世界地震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沿南北美洲西海岸,向北至阿拉斯加,经阿留申群岛至堪察加半岛,转向西南沿千岛群岛至日本列岛,然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南经马里亚纳群岛至伊利安岛,另一支向西南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至伊利安岛,这两支再汇合后经所罗门至新西兰。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又称欧亚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岛,经地中海、希腊、土耳其、印度北部、我国西部与西南地区,过缅甸至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汇合。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很多,也很强烈,它们释放出来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22%。 2.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大地震活动带的中间,地震活动性比较强烈。 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地震带: ①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以台湾的地震最频繁,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郯城—庐江地震带:自安徽庐江往北至山东郯城一线,并越渤海,经营口再往北,与吉林舒兰、黑龙江依兰断裂连接。它为我国东部的强地震带。 ③华北地震带:北起燕山,南经山西到渭河平原,构成“S”形地震带。 ④横贯中国的南北向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横越秦岭,通过甘肃文县,沿岷江向南,经四川盆地西缘,直达滇东地区。它为一规模巨大的强烈地震带。 ⑤西藏—滇西地震带: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还有河西走廊地震带、天山南北地震带以及塔里木盆地南缘地震带等。 (四)地震波 地震时由震源传播出来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包括体波和两种面波。 1. 体波 在岩土介质内部传播的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 ①纵波:又称压缩波或P波。纵波周期短,振幅小,其传播速度在所有波中最快,震动破坏力较小。纵波能通过任何物质传播。 ②横波:又称剪切波或S波。横波周期较长,振幅较大,传播速度较小但破坏力较大。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基本不能通过对剪切无抵抗能力的液体和气体 2. 面波 又称L波,是体波到达界面后被激化的次生波,只能沿地表面或地壳内的不连续边界面传播。面波有瑞利波(R波)与勒夫波(Q波)两种。面波传播速度最慢。 值得注意,横波或面波到达时振动最强烈,建筑物破坏通常是由横波或面波引起的。 (五)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1.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指一次地震发生时在震源处释放能量的大小。 震级可根据地震波记录图的最大振幅来确定。 由于远离震中的震动要衰减,不同地震仪的性能不同,其记录的地震波振幅也不同,因此,必须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进行地震震级计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