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长女忆父亲.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治中长女忆父亲

张治中长女忆父亲   1911年,中国大革命。21岁的张治中浑然不知当时社会酝酿的急剧变革。从16岁开始,他一直在安庆、扬州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在那个立宪、共和和革命激烈交锋的时代,年轻人的出路如同针眼的缝隙,一部分人屈身穿针而过,妥协于当下;一部分人挺身拴针而起,与体制决裂;更多的人则连针在哪里,都遥不可及。   而张治中,就属于后者。在一个变革的年代,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底层知识青年的张治中的崛起,此刻看不见一点影子。但是,与体制决裂的一群人改变了他的命运。   因此,这又是一个让利于未来的时代,张治中的辛亥年间往事,是个人的向上螺旋上升之路,也是个体和国家挣扎的缩影,而民众和民族的未来也在此埋下了伏笔。   从16岁少小离家谋生到36岁身兼八职,张治中用20年的时间让人生上扬。此时,36岁的张治中不会想到,此后的时局变迁、风云际会,让他不断面临抉择。所不同的是,辛亥年间的抉择影响于个人,而此后的抉择影响于国家。   或许,这就是辛亥革命的一个侧面,1911年的这个计划外偶然事件,让一个人的人生更有力量,张治中只是其中之一。   “咬口生姜喝口醋”   父亲人生所有的经历,几乎都打上了这句话的印记   父亲1890年生于安徽巢县洪家疃。父亲的私塾读书岁月,吃饭是与两位同学共同“起爨”,即出米合伙做饭,小菜自理。见富家孩子吃肉,父亲嘴馋想吃肉,话传到曾祖父耳里,曾祖父说:“肉嘛,除非从我身上割下来!”父亲听了很后悔。   晚年父亲回忆童年生活时候感慨地说:那是“我认为最受磨难而同时最有进益的时代”。父亲14岁考秀才时名落孙山。由于家境十分清寒,为生活所迫,父亲不得不去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偶然看见一张包杂货的《申报》上刊登“安徽陆军小学招生”的消息。他惊喜若狂去报考。   父亲拿着祖母七拼八凑筹来的24块银元,独自外出闯荡。临行前,奶奶让他咬口生姜喝口醋,寓意是在今后的岁月里,要能够承受所有的苦辣辛酸,只有历尽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这年,父亲16岁。   “咬口生姜喝口醋”是父亲的人生格言,也是他教育我们子女常说的话。父亲所有的经历,几乎都打上了这句话的印记。无论是青年时遭遇不公落榜,还是后来当“备补士兵”和“备补警察”食不果腹,以及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靠的都是这种尝遍苦辣酸甜的坚韧。   后来,父亲请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将这句话写成一块横匾,以省身心。父亲对我说,“我之所以有今天,是由于这一句话的赐予。”   安庆陪读   在这里,我要认真地讲讲父亲早年的经历,他的人生抉择很有意思,如果当年留在安庆没有去扬州,他的人生方向就会转向,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张治中了。   迈出了人生第一步的父亲并没能如愿在安庆考上陆军小学。他步行7天,走了300多里路到安庆。父亲打听到陆军小学招生的具体情况让他大吃一惊,学校分到巢县的名额只有一个,早就已经内定给了巡抚衙门的关系户了。   上安徽陆军小学的希望落空了,可是他还不死心,就滞留在安庆等待机会。父亲的同伴中有两位是唐启尧的本家。清朝末年,唐启尧是督练公所的总办,人称“唐军门”。   就这样,父亲为了省钱就沾了同伴的光,栖身在唐启尧公馆篱下。父亲不是白住,他要陪着“唐二少爷”读书,同时准备第二年再报考安徽测绘学堂。唐启尧的二哥是一个秀才。有一天,他来到唐公馆,看见这个陌生的乡下人,大声质问他:“你是什么人?他是少爷,你这穷小子配和他一起住公馆里吗?”   父亲当时十六七岁,听了他的话犹如晴天霹雳,羞愤交加。父亲曾经说,“我宁可流浪死、漂泊死、冻死、饿死,也不能被人欺负。”   他决定走了。父亲不知道何去何从,想到了扬州十二圩的远房亲戚。   扬州栖身   父亲曾经去过一次扬州,那一次他体会到了寄人篱下的艰辛。   那是父亲考秀才落选而又无力进学堂的时候,他听说扬州要办一个随营学堂,父亲便到十二圩去投奔父亲的祖母家姓洪的远房表叔。这位表叔当一名哨官,专门负责保护盐务。   开始,表叔对父亲还是不错的,但是父亲报考的随营学堂始终没有开办,对父亲渐渐就冷淡起来。他说自己吃的是“冷眼饭”,就是“冷眼饭”也吃不饱。父亲有时候一个人坐在船头,对着河水落泪。   虽然他耐心等待随营学堂的开办,但是终未能如愿,他听从表叔的劝告回家了。这也是一段父亲心灵上难以忍受痛苦的时光,寄人篱下的苦况也让他后来不忍再去回想。   在离开十二圩时,这位亲戚在给他旅费的同时,也给了他一张账单,把原来给父亲的零用钱和伙食费一起算足,一共是13元钱。他还让父亲写下一张“借条”。父亲回到家的第二年,他就派人找我爷爷要去了。   可以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走投无路,父亲绝对不会再去十二圩。但是,父亲还是去了,他想知道随营学堂到底开没开。可到了扬州之后,发现随营学堂还是没有开办。父亲进随营学堂的希望又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