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第4章晶体缺陷讲述.ppt

  1. 1、本文档共1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科学基础第4章晶体缺陷讲述

第4章 晶体缺陷 重点:固溶强化、加工硬化和 细晶强化。 难点:晶体缺陷与性能的关系 学习方法: 应用位错理论解释强化机制 一、缺陷的含义: 通常把晶体点阵结构中周期性势场的畸变称为晶体的结构缺陷。 理想晶体:质点严格按照空间点阵排列。 实际晶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结构的不完整性。 特别是对塑性变形、扩散、相变和强度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分类 根据晶体缺陷的几何形态大小可分为三类: 点缺陷 线缺陷 面缺陷 第1节 点缺陷 1、定义 是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约为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 2、分类 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 a. 空位:晶格中某些缺排原子的空结点。 b. 间隙原子:挤进晶格间隙中的原子。 c. 置换原子 取代原来原子位置的外来原子称置换原子。 空位: 当某一原子具有足够大的振动能而使振幅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就可能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制约作用,跳离其原来的位置,使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 离开平衡位置的原子有三个去处: 一是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上,而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称为肖脱基(Schottky)空位; 二是挤人点阵的间隙位置,而在晶体中同时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则称为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 三是跑到其他空位中,使空位消失或使空位移位。 弗仑克耳缺陷: 原子离开平衡位置进入间隙,形成等量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肖特基缺陷: 只形成空位不形成间隙原子。(构成新的晶面)。 在一定条件下,晶体表面上的原子也可能跑到晶体内部的间隙位置形成间隙原子。 4)点缺陷的平衡浓度 点缺陷→点阵畸变→内能↑→晶体的热力学稳定性↓; 点缺陷→原子排列的混乱程度↑→其周围原子的振动频率的改变→组态熵和振动熵的改变→晶体熵值↑→晶体的热力学稳定性→晶体的热力学稳定性↓; 热力学分析表明,在任何温度下,晶体最稳定的状态是含有一定浓度点缺陷的态。 空位在T温度时的平衡浓度为: 例如: Cu晶体 在500℃时平衡空位的浓度为1.4×10-6(很低),而在每立方米的铜晶体存在1.2×1023个空位(数量很多)。 间隙原子的平衡浓度C 为: 式中,N′为间隙位置总数;n 为间隙原子数;△E′v为形成一个间隙原子所需的能量。 ∵间隙原子的形成能△E′v较大(约为空位的3~4倍),∴在同一温度下,晶体中的平衡浓度C原间隙子 C空位。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相对于空位,间隙原子可以忽略不计。 点缺陷是热力学稳定缺陷。 过饱和点缺陷:数目超过平衡值的点缺陷。 它们将显著影响材料的性能。 3)晶格畸变 点缺陷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使晶格发生扭曲,称晶格畸变。 空位和间隙原子引起的晶格畸变 5)运动 点缺陷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处在不断改变位置的运动状态: ① 换位迁移; ② 空位与间隙原子相遇消失(复合)。 6)对材料行为的影响 (1)促使原子扩散:空位可作为原子运动的周转站,热处理的理论基础; (2)电阻明显增加:定向流动的电子在点缺陷处受到非平衡力(陷阱),增加了阻力。 (3)晶体密度下降,体积膨胀 (4)材料的强度提高(固溶强化),但脆性显著增加: 空位移动到位错处可造成刃位错的攀移;间隙原子的存在会增加位错的运动阻力。 第2节 线缺陷(位错) 一、位错模型的提出 ① 背景:完整晶体塑性变形(刚性滑移的模型)→金属晶体的理论强度→理论强度比实测强度高出几个数量级→晶体缺陷的设想(位错滑移模型)→计算出的晶体强度与实测值基本相符。 ② 应用:晶体的屈服强度、加工硬化、合金强化、相变强化、脆性断裂、蠕变。 理论剪切屈服强度(τm)实际 剪切屈服强度(τn) 例、铜单晶体τm= 3000MPa, 而τn= 1~10MPa。 二、滑移现象: 二、位错运动滑移模型 1934年泰勒(G. I. Taylor)、奥朗依(M. Polanyi)和奥罗万(E. Orowan)三人几乎同时提出晶体中位错的概念: 认为位错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运动,依靠位错的逐渐传递完成了滑移过程。 由于位错的移动只需邻近原子作很小距离的弹性偏移就能实现,所以滑移所需的临界切应力大为减小。 滑移是借助位错运动实现的。 刃位错的运动 1934年柏格斯(Burgers)提出用柏氏矢量来表征位错的特性的重要意义,同时引入螺旋位错; 1947年柯垂耳(A.H.Cottrell)利用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解释了低碳钢的屈服现象 1950年弗兰克(Frank)与瑞德(Read)同时提出了位错增殖机制F-R位错源。 50年代以后,用透射电镜直接观测到晶体中位错的存在、运动、增殖等。 电子显微镜下的位错 电子显微镜下的位错观察 1)定义 指晶体中的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