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秉章生平述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骆秉章生平述略

骆秉章生平述略 【提要】:骆秉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所处之时代,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的动荡时代,阶级矛盾日益激 化,太平天国波澜席卷神州大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纵横驰骋,效忠于朝廷,受命于危难,其与太平军对垒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也使之成为颇具争议的 历史人物。 一、 求学进取 大器晚成 骆秉章,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字籲门,清乾隆五十八年(1893年)三月十八日出生于广东省花县县炭步镇华岭村。因曾祖骆国 佑及祖父骆楚行于乾隆年间已从花县迁居佛山,故秉章虽出生于花县,不久即往佛山与父亲骆珝元(号诚斋)同住。当时的佛山,已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名镇”及 “四大聚”之一,商家云集,人文荟萃,百货充盈,人流如鲫。骆氏一族流寓佛山,骆珝元以经营手工扎作和代写挥春维生,日子过得不甚富裕,要跻身上流阶层, 科举进取乃谓正途,秉章弟兄三人,他排行最幼,且以其天资最为聪颖。由于家境清贫,骆氏无力供三个儿子一起读书,大哥很早就帮父亲挑起家庭的负担,不久, 二哥也辍学助父营生,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秉章的身上。嘉庆三年(1789年)十二月,骆珝元领着6岁的秉章到安宁里拔贡生谭守让先生私塾接受启蒙。次年,又 到安福里改从举人谢维玑为师。过了两年,父亲再为9岁的秉章易师,拜于南海宿儒建平门下,梁先生的私塾设于深水瓯梁家祠,这一年,秉章正式开笔为文。到嘉 庆十七年(1812年)秉章20岁以第三名考中秀才前,他先后换了八位老师,佛山镇内的天官坊、劳家祠、孖楼脚李家大厅、大墟平心何公祠、花楼塘杨依仁 堂、栅下德寿考、万元里良宰曹公祠等处均可追溯其读书的踪迹。21岁至26岁,他来往于省禅两地求学应试,岁考及科举均名列前茅。27岁应乡试,中嘉庆二 十四年(1819年)已卯科第五十八名举人,兴高采烈之际,原配夫人陈氏却病逝于中秋月圆之夜,陈氏乃顺德人,与秉章结婚五年膝下尤虚。次年6月,骆家为 秉章续娶鹤山张氏为继室,住舍人正街福善里(今福仁里),他在太上庙附近的冼家祠一边教读,一边为进京会考做准备。道光二年(1822年),他与何润之 (崑山)、任元梓(次桐)、谭应龙(虹桥)、潘蓉森(桂生)一道经苏杭东线第一次赴京会试,此次会试秉章虽无功而返,可京师繁华的景象使他眼界大开,留京 小住后与陆沾荣(寸云)、程贵时(黻屏)、陈荣(兰阶)等一同会试的广东举人一起从西线经樊城、洞庭、汉口、湘潭折返。回到佛山,秉章先后租用细巷廖家厅 及金丝行会馆等处教书和研读。道光五年(1825年)骆夫去世,秉章将父亲归葬于花县祖籍,并在华岭乡中的骆氏大宗祠内教读一年,次年,仍回佛山金丝行会 馆继续执掌教鞭。道光九年(1829年),秉章与程黻屏、陈兰阶一道再次赴京会试,可惜依然名落孙山。这回,秉章可是有点迷信宿命了,到礼部呈请改名,他 原名俊,改字秉章为名,字籲门。返禅后仍在金丝行会馆教读,不久,长子天保出生,中年得子令秉章万分欣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坚定了求学进取的信心。道 光十一年(1831年),他第三次上京会试,同行的有三水举人梁麟英(铁山)和花县举人宋树(萼楼)。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骆秉章 考中壬辰科第六十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十七名,朝考入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时,他已年界不惑,可谓大器晚成。 二、清正勤明、不徇私情   骆秉章从41岁到56岁的十五年间,基本上是留任京官,期间曾有回籍祭扫、纳妾何氏、崔氏、女儿配适东华里伍承禧之子伍鸣成、母丧 守孝、掌教广州粤华书院等。以翰林院编修历官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奉天府丞学正、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湖北 按察使等职。 在这十五年间,骆秉章曾数经度起落。道光二十年(1840年)奉旨以查库御史身份稽查户部银库,库官告诉他,按照例规,他们在收取 各捐项时每一百两加收四两,二两归库官及查库御史作为酬劳,你在此当一年的查库御史,大约有二万金的额外收入。骆秉章说:“我已受朝廷俸禄,这些额外之 财,我分厘不敢接受,我也不想受人挟制,你们干这种勾当,即使不碍公事,也应酌量。”同时他吩咐随从,在库内办事不准需索分文。他知道过往库项亏短,多出 在收纳捐官款项或各银号税项之时。由于库丁门收受了好处费,有以六、七百或四、五百作一千两来收取,也有以公事作人情,把成色不足的银两收归入库,损的是 国库,肥的是私囊。这些陋习,他虽不可能一一予以纠正,但只要他在场,必定严格把关。他规定,每次收捐项与崇文门税课,要先打扫银堂,堂上只留银号一人, 库丁二人(一人放砝码,一人放银两),御史当面秤兑,不准库丁压秤,如银不足,尚须添补,即使是熟人上兑,也不徇情。有一回,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