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朗门

美国的“伊朗门”事件 文章原标题: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伊朗门” 作者:陈伟 来源:《法学家茶座》2008年第4期 本站发布时间:2008-7-31 11:42:18 阅读量:931次 ????里根政府非法军售伊朗、军援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一案,很可能是美国宪政史上最为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大案要案。此案内幕之复杂,情节之恶劣,手腕之狡诈,辩护之刁钻,令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场空前严重的宪法危机中,总统幕僚临危不惧,勇承罪责,对薄公堂,逃脱惩罚;国会和独立检察官耗费巨资,穷追不舍,查无实据,一筹莫展;里根总统安然无恙,稳渡难关,大智若愚,全身而退,堪称美国政治中的头号奇迹。 ????? ????(一)石破惊天,外交丑闻全球震惊 ????? ????1986年11月3日,黎巴嫩的《帆船》周刊披露了美国与伊朗之间秘密军火交易和“以人质换武器”的惊人内幕,全球震撼,媒体哗然。伊朗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大本营,是世界反美恐怖主义活动的主要支持者,秘密军售发生在美国与伊朗这种水火不相容的敌对国家之间,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它不仅与美国公开声明的外交战略南辕北辙,而且严重违反了美国国会制定的《武器出口管制法》。 ????? ????令人纳闷的是,当时伊朗在“两伊战争”中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并未劫持过任何美国人质。曾经轰动全球的伊朗人质危机,早已是过时旧闻,明日黄花。 ????? ????1979年初,在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号召和鼓动下,伊朗人民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巴列维国王流亡美国后,伊朗各界义愤填膺,要求美国遣返前国王回国待审。遭到拒绝后,11月4日,伊朗学生闯入并占领美国大使馆,扣留使馆人员为人质,以此要挟美国政府。但是,巴列维国王病逝后,经过秘密外交折冲,1981年1月20日,即里根总统就职典礼之日,伊朗释放了全部美国人质。 ????? ????既然如此,美国为何与压根儿就没有人质筹码的敌国伊朗瞎搞什么“以武器换人质”的交易?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1984至1985年间,亲伊朗的黎巴嫩真主党在贝鲁特劫持了7名美国人质,美国试图借助伊朗的间接影响,达到人质获释的最终目的。为此,美国向伊朗出售了2008枚“陶”式反坦克导弹、235枚“隼”式防空导弹及其零部件。可是,截止武器交易曝光时,仅有3名人质获释。 ????? ????更令人困惑的是,里根总统和白宫幕僚冒着法律严惩的巨大风险,国会弹劾的灭顶之灾,秘密进行规模如此之大的军火交易,难道只是为了营救区区3名人质吗?乖乖,平均出售700余枚先进导弹才换回一个人质,里根政府的人权记录真的如此大慈大悲吗?这种荒诞不经的“以武器换人质”交易,岂不是等于“盛情邀请”恐怖分子继续劫持更多的美国人质? ????? ????屋漏偏遭连阴雨。军售案事发三周后,联邦司法部长米斯(Edwin Meese III)在白宫的内部调查中,赫然发现了另一个爆炸性内幕:军售伊朗的余款竟然被偷梁换柱,擅自挪用,秘密用于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军,明目张胆地与美国国会制定通过的《博兰修正案》迎头相撞。就“伊朗门” 事件违法乱纪的严重程度而言,水门事件绝对只是小菜一碟。里根总统的白宫宝座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 ????(二)战略构思,麦克法兰臆想天开 ????? ????事过多年,沉埃落定之后,根据美国政府已解密的文献档案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军售伊朗并非“以武器换人质”,而是里根政府第三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Robert McFarlane)提出的一项好大喜功、一厢情愿的外交战略计划,并且得到了里根总统的正式批准。 ????? ????基辛格的门生弟子麦克法兰上任后,把修复美伊战略关系列入重要议程。从全球战略和兵要地志的角度看,伊朗南临波斯湾,西接伊拉克,北靠苏联,东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扼霍尔木兹海峡战略要冲,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乃兵家必争之地。巴列维王朝倒台覆灭,使美国在一夜之间,痛失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战略盟友,遏制苏联南下波斯湾的前沿堡垒,霍尔木兹海峡油轮通过的安全战略通道,常驻印度洋第六舰队的军事补给基地,牵制伊拉克战争狂人胡作非为的军事策应,避免全球石油危机的避风港。每念斯此,里根总统和五角大楼痛心疾首,痛不欲生。 ????? ????在此背景下,麦克法兰认为,如果美国能够利用伊朗深陷损失惨重的“两伊战争”、急需购买美制武器的窘迫处境,以军火交易为筹码,施展纵横捭阖之术,很有可能在中东战略要地打开局面,取得震惊世界的历史性外交突破。至于用军火换回几位人质,那是“搂草打兔子─带捎的”。 ????? ????在恢复美伊战略关系的前景和促进人质释放的诱惑之下,1985年仲夏,里根总统拍板决策,秘密批准了麦克法兰的军售计划。在此问题上,里根总统打了个法律“擦边球”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