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维.docx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思维

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思维的影响「具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所显现的诸多思维方式之中,最为悠久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所谓「具体性思维方式」是指从具体情境出发进行思考活动,而不是诉诸纯理论或抽象的推论。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中所表现的方式甚多,最常见的就是将抽象命题(尤其是伦理学或道德论的命题)置于具体而特殊的时空脉络中,引用古圣先贤、历史人物,或往事陈迹加以证明,以提升论证的说服力。中国文化中的「具体性思维方式」的出现,与中国的历史意识的发达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心灵」发达极早,默察往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记取教训,以为行事之依据,至迟在春秋时代(722-481B.C.)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诗经?大雅?荡》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皆可证中国古代历史意识之早熟。1在强烈的历史意识洗礼之下,古代中国思想家常常即事以言理,他们习于从具体而特殊的个别事物或经验之中,抽离或归纳出普遍的抽象命题。中国人的思维从不受抽象的「型式」(forms)或静止的命题所束缚。2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具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历史思维方式。在许多儒家的论述中,历史思维方式一再地被运用与发挥,构成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遗产。直到今日仍在华人社会中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儒家的历史思维有何特征?古代儒家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历史思考?在儒家展开历史思考的过程中,有那些概念或因素发挥主导的作用?这些问题是这篇论文企图解答的课题。这篇论文的写作,拟依以下顺序进行:第一节「前言」说明全文旨意。第二节则扣紧古代儒家历史思维中的「时间」概念深入分析,指出古代儒家的「时间」概念具有两项特质:(一)可逆性(reversibility),指「时间」在「过去」与「现在」二极之间往复运动,使「过去」与「现在」构成既分离而又结合之辩证关系;(二)古与今的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今」既为「古」所塑造,但又能赋「古」*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 参看:Pullleyblank 为W. G. Beasley 与E. G. .Pullleyblank 合编的His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61)一书所写的〈导论〉,页2-3。2 清儒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文史通义?易教上》),实已暗示中国思维方式特重「具体性」此一特征。当代学者Pierre Ryckmans 最近也指出,从中国人对「过去」的态度中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韧性与创造性,植根于这种不局滞于抽象「型式」的思维习惯之中。参考:Pierre Ryckmans, “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the Past,”Papers on Far EasternHistory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No.39 (March, 1989), pp.1-16, esp. p.10.2以新义。第三节的分析,就以第二节的论证作为理论基础,归纳古代儒家所赖以进行历史思维的方法有二:(一)比式思考方法;(二)兴式思考方法;前者因古以喻今,后者即史实而求史义。但这两极思考方法却有异中之同,这就是两者的作用都是「隐喻的」(metaphoric)而不是「换喻的」(metonimic)。本文第四节接着探讨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展开过程中,所常见的四个主要概念:(一)「三代」;(二)「道」;(三)以「人文化成」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四)「圣王」,四者中以「圣王」这个概念最具关键性,因为儒家理想中的「圣王」以其德业化成人文世界,使「三代」成为正「道」流行的黄金时代。在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一种「反事实的思维方式」(counterfactual mode of thinking)的倾向,特别值得我们加以深入分析。本文第五节则综合前面各节的分析,提出若干具体结论。二、儒家历史思维中的「时间」概念(一)「时间」的可逆性时之为义大矣哉!春秋时代的孔子(551-479B.C.)就已有川上之叹,以流水喻时间之飞逝。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很能体显人在被「时间」所放逐的情境下,为恐怖的孤独感所侵袭之心情。但「时间」的本质何在?这是我们首先必须探讨的课题。古代儒家进行历史论述时,所呈现的「时间」概念至少共有以下两项特质:(一)「时间的可逆性」;(二)「时间」序列中的「古」与「今」的互为主体性。我们先讨论第一项特质。所谓「时间的可逆性」,是指在古代儒者的历史思维中,「时

文档评论(0)

tiantian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