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质富营养化 目录 1 富营养化对饮用水源的影响 2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工艺的方法 3 新型藻类处理工艺 4 什么是富营养化 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湖泊、水库和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藻类繁生问题, 尤以太湖、巢湖和云南的滇池发生藻类繁生问题更为严重。有害的藻类对水产养殖业, 供水行业也是为害深远的, 产毒蓝藻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富营养化 1 对产生水质的不利影响 2 对管网的不利影响 3 对水厂管理的不利影响 作为饮用水源的影响 1 运行管理 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 容易造成滤池堵塞 2 水质 3 管网 产生臭味(土霉味、鱼腥味) 动植物死亡后产生的腐殖质增加色度 加剧了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投加更多的氯) 产生毒素影响人类健康 常规工艺对藻类的去除不彻底,穿透滤池的藻类进入市政供水管网后,其分解产物可作为管网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基质,引起配水管网中的细菌再生长而造成二次污染。 作为饮用水源的影响 工艺方法 1 预处理工艺 2 强化处理工艺 3 传统工艺 组合处理工艺 4 物理预处理 利用机械筛分、强制截留的物理手段将杂质从水中去除,常用的设备是微滤机。 化学预处理 生物预处理 通过投加化学氧化剂(氯气、二氧化氯、臭氧、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等)和某些盐类(铜盐和 Ca(OH)2等)去除藻类 采用生物技术除藻类的研究应用较多。一般生物预处理对蓝藻、硅藻、裸藻的去除率较高,但对绿藻的去除率较低。 预处理工艺 强化混凝技术 采取各种措施对混凝、沉淀、过滤等水处理单元工艺进行强化,可提高水中藻类的去除率。强化混凝技术主要通过提高混凝剂投加量并优化混凝条件来提高常规工艺的处理效果。天津杨柳青水厂将混凝剂投加量由平时的 4~6 mg/L 提高到 13 mg/L 左右,提高了高藻期的除藻效率。 强化气浮技术 因为藻类密度较小,采用气浮可以取得较好的除藻效果。对常规工艺进行改造以气浮工艺代替沉淀工艺,可提高藻类和藻毒素的去除效果。通过改变过滤的方式、滤料的组成、滤料的表面性质可提高滤池的除藻效率。烟台某水厂为单层石英砂滤池,增加一层无烟煤,增大了表层滤料间的孔隙。采用煤—砂双层滤池后,提高了高浓度含藻水的处理效果。 强化常规工艺 臭氧—气浮组合工艺 适合低浊、低色、低有机质的水源,法国奥顿水厂和 Joinville 水厂利用该法进行了半生产性试验,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臭氧—活性炭工艺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深度处理工艺,具有非常高的除藻和藻毒素去除效率。谢曙光等采用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处理黄河微污染水源,对藻类的总去除率达到了 76.9%。潍坊眉村水厂采用气浮-粉末活性炭强化处理,结果细胞外微囊藻毒素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69.2%,总藻毒素的平均去除率达到 96.3%,此工艺比投加 KMnO4或预 Cl2的效果好。 。 组合处理工艺 生物—臭氧、活性炭、气浮组合工艺 臭氧、活性炭、气浮等可以与生物法联用,除藻效果比较理想。研究发现,臭氧—生物陶粒对藻类总数的去除率比单独的生物陶粒提高了25%左右。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浮工艺处理北京城子水厂源水,藻类去除率能够达到 80%以上。周真明等将扬水曝气与生物接触氧化池结合进行滦河源水除藻,对叶绿素a 的去除率达 41.7%,对藻类的总平均去除率为 34.3%。 组合处理工艺 1 电絮凝浮选技术 2 磁性混凝分离去除淡水中藻华 3 KMnO4-Fe(II) 过程预氧化 新型处理工艺 cease the further release of in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IOM) and the degrad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Fe(II) contributed to lower levels of the in-situ formed MnO2 the in-situ formed Fe(III), in-situ MnO2, and dissolved oxygen, dominated the remarkably high efficiency of KMnO4-Fe(II) process with respect to the removal of M.aeruginosa. moderate pre-oxidation by KMnO4-Fe(II) process oxidizing electrode metal ions release at sacrificial anode through electrolytic oxidation,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efficient coagulants; flotation flocculoreac 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