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規劃分析方法
規劃分析方法
壹、活動、空間與路線--規劃分析的概念與程序
一、規劃理論的發展與演進
(一)早期
1.規劃的目的多為政治目的。
2.內容主要為都市內宮殿、廣場、紀念性建物配置、主要街道之方位、寬度、建築物景觀。
3.生產技術→社會經濟→都市規劃
(二)十九世紀工業革命
1.規劃目的除政治目的外,尚有居民之日常生活福祉。
2.規劃列為政府之施政項目之一。
3.規劃單元以單一都市為主,規劃內容包括:公共設施、公用設備、交通運輸、景觀美化、人口配置。
4.花園城市(Garden City)--霍華德 Howard
(1)同時享有都市之便利及鄉村之環境等優點。
(2)規劃單元為人口32000人之城市,四周以農地隔離。
(3)在英國曾建設兩花園城市(Letchworth、Welwyn)。
5.規劃者角色:建築師、景觀師、土木工程師。
(三)二十世紀初期
1.1916年紐約市首先實施土地分區管制,引導都市土地合理發展,避免使用衝突及提昇使用密度。
2.1930年後,汽車使用普遍,都市蔓延迅速,開始有土地劃分規則,規定新市鎮開發之土地使用及公共設施。
3.都市更新--政府直接參與都市規劃,在短期(3至5年)內開發都市實質設施,促使都市更新。
4.規劃者角色--建築師、景觀師、土木工程師、測量師、交通工程師、法學家、公共行政家,並開始有民間團體參與。
5.規劃法令制度:都市規劃法(中央:英、日,地方:美),內容包括:土地分區管制規則、土地劃分規則、建築管理規則等。
(四)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
1.規劃範圍擴及至區域,亦即具有活動連鎖反應之地區,都市變遷具有相互影響性。(如一都市快速成長,導致其他都市衰頹)
2.區域內個別都市之問題與需求類似(同質性),如:就業、人口分配、產業發展、都市災害。
3.規劃內容:人口產業活動分佈、都市規模與機能、運輸系統、非都市土地使用、區域性公共設施。
(五)二十世紀中葉以後
1.規劃單元擴及大地區或整個國土。
2.規劃內容:地區均衡發展、資源分配合理化、各都市之發展訂位、國民生活結構、價值觀念、環境規劃→實質規劃及非實質規劃。
3.規劃者角色:規劃專業人才外,加入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地理學家及人口學家。
4.規劃機構:地方政府、相關上級政府、民間團體。
5.數量規劃:規劃數量化,加入作業研究、線性規劃、生態學、控制學等理論方法。
二、系統規劃
(一)系統概念
1.各事物、現象均可視為一系統。
2.每一系統包括某一特定現象或事物所牽涉之組成份子。
3.系統內組成份子相互影響,某一分子改變將使其他分子發生變遷。
4.宇宙為最大之系統,生命現象、自然現象皆為其組成分子,而另成一次系統。
5.次系統為上一級系統之組成份子,如:道路→交通→都市。
(二)系統規劃
分析系統內之組成份子成份、系統機能及現象、組成份子間之關係、系統變遷及分子變遷、變遷控制方法。
(三)都市及區域系統之組成份子
1.活動
(1)內容
a.生產活動:農、工、商。
b.社會活動:行政、文化、福利。
c.家庭或個人活動:工作、上學、購物、遊憩。
(2)活動特徵
a.活動需一再重複且持久,如:商店、工作;訪親、比賽則不是。
b.活動與地點發生密切之關係,如:商店地址、工作地點。
2.空間
(1)內容:容納活動之地區。
(2)特徵:具有四散分佈之能力且彼此可互相聯繫。
3.路線
(1)內容:道路、航線、河川、海洋、水電管路、油管線。
a.交通設施:鐵、公路、地下管線。
b.天然設施:河川、海洋、天空。
(2)特徵:空間接觸聯繫之媒介。
(四)系統變遷
1.受組成份子變化而影響,發生在系統環境中,包括:文化、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組織、價值觀念等。
2.變遷因素
人類受系統環境影響→採取行動→組成份子變化
3.變遷關係
(1)空間—行為:住宅配置隔間—人口增加。
(2)空間—區位:活動路線(勞力)—地點(工廠)。
(3)空間—發展:擴廠、開店—地區成長。
(4)路線—行為:阻塞—繞道、超近路。
(5)路線—區位:區位改變—旅次改變。
(6)路線—發展:拓寬道路、開新路—都市蔓延。
(五)決定行動之過程
1.觀察環境
2.確定廣泛目標或具體標的
3.達成目標之可能行動方案考慮
4.評估方案
5.採取行動
三、規劃程序
(一)觀察環境、體認需要與慾求(緣由)
1.需求須具可行性,極可能藉由對環境採取行動而滿足。
2.先決條件→規劃之可能。
(二)目標研擬
1.規劃程序之依據。
2.為第一階段之延長,凸顯規劃目的。
(三)實施方案研擬
1.具有系統模型可研擬。
2.考慮模型內之政策性變數,如:都市更新、住宅用地取得、新市鎮建設、產業區位、建設財源、綠帶保留等政府可直接或間接控制之事項。
3.由政策性變數導出實施方案。
(四)方案評估
1.確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