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学的发轫——T. S. 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重审行政论文....docVIP

现代诗学的发轫——T. S. 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重审行政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诗学的发轫——T. S. 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重审行政论文....doc

现代诗学的发轫——T. S. 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重审行政论文... 现代诗学的发轫——T. S. 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重审  内容提要:中国的艾略特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对于艾略特之“非个性化”理论的研究却乏善可陈。本文试图在充足文献的支持下,探询这一理论的概念内涵、功能效应和理论优长,以期对之做出恰当的历史定位和价值判断。作者认为,“非个性化”理论的内涵应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内在联系的系统,它至少包括“非个性化”、“情感逃避”、“客观对应物”等要素,而诸要素之间又处于一种兼容共存、互相渗透、彼此制约的关系。   关键词:非个性化;情感逃避;客观对应物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的诗歌经由赵萝蕤、叶公超、温源宁、卞之琳、曹葆华等学者的译介,进入现代中国的文学视野,迄今已逾半个世纪。平心而论,中国的艾略特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计有十余种艾略特作品中文译本、10种研究著作、六十篇论文问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艾略特之“非个性化”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试图弥补这按的不足:在充足文献的支持下,探寻这一理论的概念内涵、结构层次、功能效应和理论优长,以期对之作出准确的历史定位和切当的价值判断。关于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家雷纳·韦勒克(rene wellek, 1903--1992)毫不含糊地指出:“它牢守着诗的创造心理学为起点的诗学理论。诗不是强烈情感的流露,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一种非人格化的情感组织,要求一种‘统一的感受’,理智与情感的协作,以发现客观的对应物,也就是艺术品的象征结构”1在我看来,这既言明了“非个性化”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个性特征,又恰切地概括了它的结构层次和核心要素:即,非个性化、情感逃避和客观对应物。下面,我将分别对这三个概念作一番词语梳理。   一、“非个性化”概念   “非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概念导源于艾略特的第一本论文集《圣林》(the sacred wood)中的名篇《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艺术家的进步,意味着继续不断的自我牺牲,继续不断的个性消灭”2、“诗歌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3换言之,创作主体在从事艺术实践时不宜将自身的个性特征带入文本,而应以消灭个性为旨归。当然,这种观念并非艾略特一个人的发明。他曾经对于济慈评价很高,并且引用了他致本杰明·贝利的信“有天才的人像某些化学药品一样伟大,在大量中性的理智上起作用——但是他们没有没有任何个性,没有任何坚定的性格”,这一定给艾略特留下深刻的印象,预示出他自己对于“非个性化”的偏爱4为证实自己的立论,艾略特举例说,“在整个《天堂篇》中,但丁本人完全是非个性化的、或超个性化的”5他又认为诗人史文朋(a. c. swinburne, 1837--1909)的文学世界“是个性化的,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创造出这样一个世界。”6这样一来,我们首先面临一个问题的思考:“非个性化”观念提供的文化动因和历史契机是什麽?我认为,首先,这归因于艾略特对“传统”这一概念的重新诠释。他一反现代诗人全面反传统的激进立场,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开宗明义地断言:“从来没有任何诗人,或从事任何一门艺术的艺术家,他本人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意义”7与个人才能的有限性和不完整性相比,传统是一个具有广阔意义的东西,对前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是最具个性的诗人,也可发现他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之后的蛛丝马迹8艾略特认为,倚重传统的人具备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赋予诗人以敏锐地感觉,“不仅感觉到过去的过去性,而且也感觉到它的现在性”9、“既意识到什麽是超时间的,也意识到什麽是有时间性的,而且还意识到超时间的和有时间性的东西是结合在一起的”10换句话说,一个具有历史意识的人能够拥有一种清明的理性、辩证的精神和健全的文化历史观。不过,艾略特在这里称为“历史意识”的东西,并不是这个词传统意义上的意思。因为他反对宿命论的历史因果,他不是一个相对主义者,但是他却理解,绝对在相对之中:但不是决定性地、充分地处于相对之中11。与轻侮传统的一些现代诗人相反,艾略特进而指出,传统并非单个文本的机械拼贴,而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控以及自我修正等诸项功能的开放系统,一个具有内在严整性和超常生命力的有机体——   现存的不朽作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由于新的(真正新的)艺术品加入到它们的行列中,这个完美的体系就会发生一些修改。在新作品来临之前,现有的体系是完整的。但当新鲜事物介入之后,体系若还要存在下去,那麽整个的现有体系必须有所修改,尽管修改是微乎其微的。于是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