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语文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同课异构课件2语文版必修1摘要.ppt

2015年高中语文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同课异构课件2语文版必修1摘要.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高中语文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同课异构课件2语文版必修1摘要

*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macao)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 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死水有什么象征意义? 闻一多大事记 幼年, 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 考入清华学校; 1922年, 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 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 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 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亲自设计封面,采用通盘黑纸,只有上方贴有小小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名,整个设计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 《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此时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 在美国深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表面繁华掩盖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从而使作者更加对自己的祖国感到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尤其是回国前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死水》等诗是作者“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从发表时间来看,象征北洋政府,1926年4月发表,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 一八惨案。闻一多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 从《死水》结集出版的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作为向诗坛的告别。此时,诗人对这种现实既激愤又极度失望。 1 象征 2 反讽 小结: 主旨归纳 《再别康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离别诗。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提示 第一节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第四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提示 这首诗通过作别康桥时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情感抒发,表达了对康桥的永久恋情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提示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是形容美丽而倔强的晴雯的;“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是描写纯洁善良的迎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柔顺飘拂的荇菜用来比喻窈窕娴淑的女子。《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关。 提示 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星辉放歌”是在想像之中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实,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1.文本审美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悄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