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的基本概念.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災害的基本概念

灾害的基本概念 灾害的成因(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 灾害的致灾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 灾害的最终结果与衡量尺度(危害超过该地区承受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强调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是指“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衡量是否成为灾害,仅以灾害强度(几级地震或多大流量的洪峰等)而论是不够的,必须强调灾害的最终结果,即损害是否超过该地区承受能力,该地区是否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 灾害井非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而是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灾难,二是损害。 灾难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但损害则是针对社会而言,灾害的最根本的共同点就是对人类与人类社会造成危害作用,离开人类社会这一承灾体,就无所谓灾害。 因此,兼具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0.3.3灾害的分类体系 成因机制: 1.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 ——以自然变异为主因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以及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 2.人为灾害(technological disaster) ——指由于人的行为失控或不恰当的改变自然的行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而引起的灾害。 按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 1)突变型: 地震、泥石流 2)发展型: 暴雨、台风、洪水 3)持续型: 旱涝、洪涝、传染病、生物病灾害 4)环境演变型: 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海水入侵 后果: 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 1000~ 10000人、 1000万~ 1亿元 中灾: 100~ 1000人、 100~ 1000万元 小灾: 10~ 100人、 10~ 100万元 微灾:死亡< 10人、经济损失< 10万元 1.1 地质灾害—分类 其成因而论, 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 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2)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 突发性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 缓发性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 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地震(地动,地振动) 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地震灾害—基本概念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相对应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地震后,在地图上把地面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地面上相同烈度点的连接线) 震级与烈度:衡量地震大小的两个尺度 震级: 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 它与震源释放的能量有关,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 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及岩土性质等有关。 判断烈度大小: 根据人的感觉,各种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裂缝的大小等方面综合考虑来划分。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震级与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把地震比作一次炸弹爆炸,则炸弹的药量就好比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就好比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却有不同的烈度。 1.2 地震灾害—类型 根据震中距的大小,地震又可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km以内的地震叫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km~1000km之间的地震称近震; 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称远震。 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以内,约占地震总数的70%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以内,约占地震总数的25%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上,约占地震总数的5% 世界上大多数的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5~20km之间。目前记录到的最深震源为720km。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 当震源较浅时,波及的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 当震源深度较大时,波及范围较大,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 由于地震时释放的能

文档评论(0)

fglgf11gf21g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