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6和17世纪中国市场(二)
16与17世纪的中国市场(二)五、财政白银化和财政危机
明沿用两税法。唐杨炎创两税,原是田亩纳谷,户税纳钱,惟时帛价低,实际纳帛。宋代两税,则南方商品经济发达诸路已是夏税征钱、秋粮纳谷了。明之两税皆征实物,并将丝、绢、棉、布、麻,以至红花、蓝靛都入两税,税目达40余,加以课、贡,凡政府所需之物无不征实。广积粮,以至“红腐不可食”;储铁锈蚀,不堪制镞。朱元璋的这种实物财政政策是行不通的,其出路只有白银化。兹将明财政收入按10年期列为表五,所选布、绢均属带有货币性者。资料全据《明实录》,惜万历只有一年数,崇祯全元。
表五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纱(万锭)|银(万两)
1430|3979|20.5|94.1|7388.9|32.9
1440|3045|14.6|18.6|2882.3|0.5
1450|2588|13.3|18.9|2368.4|-
1460|3036|13.4|19.4|2574.1|14.6
1470|3032|90.6|28.5|2874.9|7.1
1480|3035|85.8|28.6|2910.6|4.6
1490|3079|117.4|17.9|3246.9|8.1
1500|3090|117.4|17.9|3246.9|3.2
1510|2787|171.3|12.7|3238.1|3.3
1520|2787|171.3|12.7|3238.1|3.4
1532|2659|13.3|32.0|2414.3|242.6
1542|2659|13.3|32.0|2569.2|223.9
1552|2659|13.3|32.0|2414.4|243.3
1562|2660|13.3|32.0|2414.4|259.0
1571|3061|62.3|32.0|1018.3|310.0*
1602|2837|39.5|14.8|0.1|458.2*
1621|2780|12.9|20.6|8.1|755.2*
1626|2780|12.9|20.6|8.1|398.6*
*《实录》所列数太小,改用太仓收入数。
米麦包括田赋、屯田子粒、课粮、课折粮、牛租谷。
布包括额布、课折布。
绢为额绢。
宝钞包括户口钞、折色钞、盐钞、杂课钞等。
银包括杂课银、盐课银、盐钞折银、屯牧地银、漕粮折银(不同时期按每石0.5、0.7、0.8计)、黄金折银(不同时期按5、7、8倍计);不包括金花银(约100万两)。
财政的白银化包括田赋、课、役三个方面。
田赋白银化始于1436年,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7省的部分税粮改征银,即后来所称金花银,通作100万两,进内库御用,终明之世未变。[1] 100万两按当时所定折价每石0.25两,合400万石,占洪武时7省税粮1 762万石的22.7%。后调整折价,1538年调为0.5两,则只合200万石,占嘉靖时7省税粮1699万石的12%。[2]
金花银行于南方,北方如何?于谦、户部尚书李敏都有北方税粮折色之议,而实施情况未详。山西、陕西均有折银之事,但非常规。[3] 山东、河南某些地方有常折者,但限于运往指定粮仓之赋。[4]
运京漕粮400万石,弘治时始见以17.2万石折银。1572年户部请定年折100万石,不准。万历时定年折34.4万石,称永折。惟嘉靖、万历年间见有7次折100万石以上之记载,[5] 平均折150万石。
灾区税粮,从而逋赋,惯行折银。嘉靖年间有四年数,平均折159万石,[6] 以四年中一年灾计,年均40万石。
各省支边粮草有折银之例。[7] 万历时,民运九边粮折银263万两,草折银2.2万两,[8] 按每石0.7两计合赋粮379万石。
田赋白银化程度如何?有一资料谓正德初“夏税共该五万五百余两,秋粮九十四万四千八百余两”。[9] 两项共99.5万两,加金花银共199.5万两,按每石0.25两计合粮398万石,占正德时全国税粮额2697万石的14.1%。又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收夏税折银12.1万两,秋粮折粮33.96万两,马草折银54.95万两,[10] 共101万两,加金花银共201万两,按每石0.5两计,合粮402万石,占嘉靖全国税粮额2 285万石的17.6%。假设这年有漕折150万石,当占全国税粮额24%。总之,田赋白银化的程度不高。不过,这是指中央收入。全国赋粮中,支边500万—800万石,万历时已大部折银,留地方1 000万石,则较少折银。总的看,在三饷加派前,田赋白银化程度不会超过50%,也许不到40%。
课的白银化,首先是盐。明行灶籍制,灶民的负担属役,而所谓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