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童年 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作家、翻译家、学者。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精通多种语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穷苦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怀念家乡穷苦生活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童年。 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 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 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这样的童年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在回忆穷苦的童年生活时伴随着那些情感? 主旨概述: 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句子,思考其中的意蕴。 例如: 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 例如: 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例如: 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平淡、朴实、亲切,但韵味十足。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请你运用本文中你认为值得借鉴的优点,把自己对童年的看法以及童年的一些趣事用笔记录下来,带领大家感受一下你的童年!(字数60字左右)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童年也各不相同,但无论你拥有怎样的童年,都值得你用最真挚的情感去回忆! * 走进作者 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 他的童年既有刻骨铭心的穷苦,也有难以忘怀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常常夹杂着穷困的辛酸。 文章通过回忆那一段极其艰苦辛酸的童年往事,表达了对亲人和儿时伙伴的无限怀念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一…就…”强调动作之快,强调出我非常想吃白面馒头的迫切心情。 “竟”字有出乎意料之意,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伙伴成为“英雄”感到意外; “英雄”、“骄傲”则表达出作者的赞赏之情。 “宁愿”一词,表明了作者对亲人以及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 总结语言特点: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