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大中哲教案1
目 录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一
导 论
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第一节 哲学与中国哲学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二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二章 儒家、墨家与道家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
二、“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
三、重视实践的理性态度
四、“执两用中”的方法论
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
一、墨子与墨家
二、“兼以易别”的社会理想
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四、墨子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三节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二、“道”的形上世界的开辟
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矛盾观
四、“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五、“静观”、“玄览”的直觉认识论
六、老子思想的历史影响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三
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一节 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
一、新道家思潮
二、新法家思潮
三、新儒家思潮
四、思维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一、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
二、“天人感应”理论
三、“天道不变”思想
四、董仲舒哲学的历史影响
第三节 王充的哲学思想
一、王充其人其学及其著述
二、反对“天人感应”的元气论
三、坚持“实事疾妄”的认识论
四、王充哲学中的矛盾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
第三编
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三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张载其人其学
第二节 气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一、“太虚即气”的宇宙论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第三节 性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一、“气”与“性”
二、“天地之性”
三、“气质之性”
第四节 知论:“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一、“性”与“知觉”
二、“见闻之知”
三、“德性所知”
第五节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五
第四编
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
第五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王夫之:他的时代和他的精神
第二节 “太虚一实”的本体论
一、“气”与“实”
二、“气”与“理”
三、“器”与“道”
第三节 “絪缊化生”的辩证法
一、“絪缊”
二、“一”与“两”
三、“动”与“静”
四、“变化日新”
五、“乐观其反”与“趋时更新”
第四节 “理势相成”的历史观
一、“古”与“今”
二、“理”与“势”
三、“天”与“人”
第五节 “能必副所”的认识论
一、“己”与“物”
二、“能”与“所”
三、“形”与“神”
四、“格物”与“致知”
五、“知”与“行”
六、“实践”
第六节 王夫之的历史影响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六
第四编
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
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二、问题与主义论战
三、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二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一、熊十力与“新唯识论”
二、科学与哲学的划界
三、“体用不二”
四、“翕辟成变”
五、“新唯识论”的意义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一、冯友兰与“新理学”
二、“真际”与“实际”
三、“新理学”的基本结构
四、人生境界论
五、“新理学”的意义
第四节 金岳霖的“道论”
一、金岳霖与“道论”
二、“道是式-能”
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
四、“道论”的忧患意识
五、“道论”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一
李维武 撰写
导 论
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实际的哲学运动,另一层则是指哲学史家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进行研究、反思与概括,而对这一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前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可能重复的,后一层含义上的“中国哲学史”是不断重写的。
我们这门“中国哲学史”课程,正是在后一层含义上讲的,即是将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向同学们进行介绍和说明。我们介绍和说明的内容,涉及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着重讲授从先秦到近代的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线索、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为了对我们这门课程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我们首先讲导论。
在导论中,我们着重从方法论上谈三个问题:
一是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二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三是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节点列表
第一节 哲学与中国哲学 1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特点 3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7
第一节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出现,是近百年的事。在19世纪时,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使用汉字的“哲学”二字表述源于古代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philosophy)。中国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