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docVIP

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

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 [摘 要]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成绩斐然,在资料、观念、研究视角以及西方当代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方面都颇具特色。本文分三个时期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成就和特点作了评述。指出.在60年代以前,其研究仍属40年代大陆风格的延续;至70年代中期后,始进入较大发展时期,研究队伍扩大,视野日见开阔,方法上亦一破过去偏重文献考证的路数,趋向于多元化;90年代以后,除研究广度有显著推进外,更因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潮的变动而显示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关键词]香港;台湾;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就其渊源而论,本为大陆现代史学之延伸,只因其所处的特殊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态环境,遂形成了与大陆不同的另一种发展格局。了解并研究这一发展过程和特点,对于扩大我们的视野,推进目前的史学史学科建设。应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港台地区从事史学史研究的不仅人数少,且多为大陆移居当地的学者,如台湾的李宗侗、沈刚伯、赵铁寒、宋晞、蓝文徵和香港新亚书院的钱穆等。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亦保持着大陆三四十年代以来偏重历史文献学的风格。稍后,才有台湾大学或新亚书院毕业的新军加入其中,如杜维运、王德毅、许冠三、汪荣祖、余英时、逯耀东等。但直至70年代前期,其地从事史学史研究的专业人员依然不多,研究的范围也不广。据统计,台湾出版的《大陆杂志》在1950—1970年的二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总数为3724篇,其中有关史学史的仅26篇,约占0.7%,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期史学史研究的薄弱状况[1](P175—177)。至于外国史学史方面,更鲜有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   其时,史学史方面稍具系统的仅有李宗侗的《中国史学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和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台北三民书局,1973)等寥寥数种。其中,李著约15万字,分20章对中国史学的演变作了概述,全书框架大致与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相近,内容也不出历史编纂学和文献学范围,且强调“史之足重者,尤当在于记载之真实,若能文笔奇伟,记事翔实,两者均兼,斯为上矣。若不能此,宁留翔实而略奇伟”;又谓,司马光之《通鉴考异》“既合于新史学之观点,实足为以后作者之楷范矣。吾于书中专论《通鉴》二章,盖以此矣”[2](lt;自序gt;)。可见其书重心之所在。钱著则以中国史学名著的解析为基本线索,对中国史学的源起、史书体裁及其观念的演变等作了讨论,力求从传统学术的整体发展背景中去把握史学的特征,表现出其注重学术传承、讲求通识和经世的治学风格。   在专题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则有吕谦举的《两晋六朝的史学》(香港《人生》半月刊22卷1期,1961)、逯耀东的《论魏晋史学的转变及其特色:以杂传为范围所作的分析》(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论文,1970)、陈芳明的《北宋史学的忠君观念》(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1972)、杜维运的《清乾嘉时代之史学与史家》(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之一,1962),以及对袁宏、范哗、欧阳修、吕祖谦、李焘、刘恕、崔述、章学诚等史家及其史著的讨论。其中不少论著内容厚实,有的还在研究视角上作了新的探索。如吕谦举在60年代中期发表的《宋代史学的义理观念》和《中国史学思想的概述》两文(分载于香港《人生》半月刊1964年总327期和1965年总342期),对过去较少讨论的传统史学思想演变线索作了梳理,认为“中国史学思想统摄了天道、人道、治道三大理型。天道在变易中见,人道在善恶中见,治道在兴亡中见。治道是人道的实践,人道是天道的主体,天道是人道的法则”[3](P1075),它集中表现在中国史学特有的义理观上。这种义理,主要“包含了两个物事,一为事理的义理,一为道德的义理。事理的义理重在兴亡成败因果关系的叙述,道德的义理重在善恶休咎的大义褒贬。道德的义理影响事理的义理,事理的义理是道德义理的总结”[4](P402)。   有关中国近代史学史的研究,则仅有周应龙的《魏源学案略稿》(《复兴冈学报》第3期,1963)、吴蔚若《章太炎之民族主义史学》(《大陆杂志》13卷6期,1956)、汪荣祖的《梁启超新史学试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王德毅所编《王国维年谱》(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8)等少数论著,总体上尚处于一种起步状态。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富有启示的见解。如牟润孙所撰《记所见之二十五年来史学著作》一文对我国现当代(1938—1964)史学发展作出的评论。他认为,抗战以后,史学界独重史料考据实证的风气开始有所转变,出现了要求关注时局,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以史学经世报国的趋势。而战后旅美的中国史家,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