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大》到《英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放大》到《英雄》

从《放大》到《英雄》 摘nbsp;要:安东尼奥尼《放大》突出地将“人的主体性”“放大”到了一种极致,宣告了现代主义艺术主体性的高峰存在;《英雄》则暗示着“物的时代”——后现代主体性的缺失和虚空。从个体主体性的“妄自尊大”、“自我迷恋”到后现代主体性的自我迷失,揭示了现代叙事伦理的巨大变迁。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关键词:主体性nbsp;欲望客体nbsp;主体原质nbsp;主体虚空nbsp;在场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图分类号:J905nbsp;文献标识码:Anbsp;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之所以把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nbsp;Antonio912-2007)的电影《放大》和张艺谋导演的功夫片《英雄》放在一起谈论,并非想赶某种时髦,实在是因为这两部作品刚好代表了现代电影两种极向:《放大》突出地将“人的主体性”“放大”到了一种极致,宣告了现代主义的主体性的高峰存在;《英雄》则相反,它暗示着“物的时代”,后现代人主体性的缺失和虚空。从个体主体性的“妄自尊大”、“自我迷恋”到后现代主体性的自我迷失,揭示了现代叙事伦理的巨大变迁。 电影《放大》里有一幕戏,讲摄影师(男主人公)在公园里偷拍一对情侣吵架。当他把照片冲洗出来后,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黑点,像是一把枪藏在树林后。他急忙将底片的这个部分放大,透过对照片的解读,他发现那是一具尸体。这突如其来的“惊悚客体”刺激着了主人公的兴奋神经,尽管已是子夜时分,他还是冲进公园,果然在一棵树下,找到了那具尸体。这一刻,主体与客体之间实现了“伦理对应”,主体霎时间被放大了——他觉得有责任调查此事。他立即向警方报案,但第二天他再来到犯罪现场时,尸体不见了,为了向警方证实自己所言不虚,便让他们看放大了几十倍的照片,不幸的是没人能看懂。 这里首先要注意的是,根据人们的视觉阅读编码,尸体是地地道道的“欲望客体”,是开启观众(或读者)阐释性欲望的成因: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谁干的?怎么回事儿?诸多欲望被悬起之后,影片并没有立即给我们答案——主人公的调查四处碰壁,眼看就要无果而终。影片的最后,主人公散步时走到一个网球场附近,那里一群人在没有网球的情况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热火朝天的网球赛。而“球”刚好在一刹那间被击出了边线,落到了主人公的脚下,众人都把目光投向他,期待他能捡起“球”。他犹豫了一下,接受了这个游戏的指认:他弯下腰,捡起那个并不存在的球,将它扔回场地,比赛又继续起来……这是《放大》里的经典场景,当然它与影片的其他部分发挥着同样的隐喻作用。它预示主人公认可了这样一个现实——“比赛可以在没有球(客体)的情形下进行;那么没有尸体,他的调查也可以继续下去。”nbsp; 《放大》一如它的片名,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放大”到了一种极致,以至于可以无视对象物的存在,将人置于自在自为的理想境地。这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一向尊崇的叙事伦理,也是现代主义通行的认知方式。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只不过随着“客体”的不断缺席,现代人的主体性也不再那么强大、自信了,甚至有点惶惑不安。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揭示的正是这样一种窘迫:该剧全部徒劳、愚蠢的行动都发生于等待戈多到来之际,等到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或许会发生点什么”而已。等待者(主体)经受着客体缺位的考验,“戈多”或许永远不会来,他只是客体“不在场”或最终之“空洞性”的别名而已。这里客体不再是单纯的客体,它显示出比主体更可能的隐形价值。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所以“后现代”艺术家们它并不想证明,没有客体比赛也能进行下去,游戏是由核心缺席开启的;而是要直接展示那个客体,允许它把自己无关紧要、任意武断的特征显示出来。“同一客体可以相继发挥令人讨厌的被弃之物或崇高的具有超凡魅力的显灵作用。严格的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属于客体的‘有效属性’,而只属于它在符号秩序中占据的位置。”② 与寻常的现代主义程序相比,这样的后现代程序更具颠覆性,因为前者并不展示原质,这为把握“不在场的上帝”视野下的核心空洞性提供了可能。现代主义的教益在于,即使缺乏原质,即使机器围绕空洞性旋转,那个结构,那个主体间机器也会运转良好;后现代的颠覆则把原质当作空洞性之化身、之物化展现了出来。 2002年张艺谋以一部鸿篇巨制的《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大制作的序幕,该剧眼花缭乱的武功、绚丽多姿的色彩、豪华的明星阵容、显赫的票房成绩,以及松散的故事构架、可疑的皇权意识,都成为时人热议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