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境界——干国祥老师《渔歌子》教学实录.docVIP

语文教学的境界——干国祥老师《渔歌子》教学实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的境界——干国祥老师《渔歌子》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的境界——干国祥老师《渔歌子》教学实录 干国祥老师安排的《渔歌子》预习 1.复习柳宗元《江雪》一诗,在此诗每一句中,找出一个能够表达心情的关键字。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思想? 2.自己读、背《渔歌子》,想想“渔歌子”是它的名字还是词牌? 3.自己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 3.比较《江雪》和《渔歌子》两首诗词,补写它们的异同。 (相同之处一:都是描写渔父生涯。 不同之处一:一是诗,一是词; 不同之处二:一是冬天,一是春天;) 4.两首诗都是画出了一幅画,你比较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5.你认为“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 6.你认为这两个渔父的思想和性格一样吗? (天才特别预习:有条件的,可通过网络查读、编选《渔歌子》,《江雪》的解读,甚至可以查读古文《离骚·渔父》。) 张志和另外的几首《渔歌子》: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离骚·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斜风细雨不须归 ——干国祥老师《渔歌子》课堂实录 时间:2009年3月24日 地点:江苏海门棉种场小学六年级 1 星期一的下午,干老师把整整一张A4纸的预习作业发给了棉种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今天的课堂,当然也就从预习作业开始了。 干老师先请每个同学把预习作业纸放在面前,手中再拿好一支笔,因为重要的东西要随手圈一圈,画一画,记一记的,否则过眼云烟,很快就忘记了。 2 开门见山,学生准备停当后,干老师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渔歌子’是题目吗?”(这也是检查预习作业第2题:自己读、背《渔歌子》,想想“渔歌子”是它的名字还是词牌?) 干老师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再来回答。全班这20个学生本堂课的第一次朗读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声音响亮,停顿准确。 读完后,干老师再问这个问题,孩子们仍然显得沉默,后来一个孩子起来说:“好像是词牌名,又好像是题目。”干老师首先夸他很聪明,“因为诗的内容和‘渔歌子’的名字很吻合,而‘渔歌子’又是词牌名,所以这个同学用‘好像……又好像……’来回答。”接着干老师又把让孩子们迷惑的地方告诉了大家:“‘渔歌子’其实是词牌名,因为虽然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提示,这首诗写的就是‘渔歌子’,就是渔父打鱼时唱的歌,不过它不是题目,是词牌名。”而词牌名和题目的差别就在于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形式,说到这里的时候,干老师请同学们看看,是否发现了渔歌子的规律,他先叫了一个女生回答,看来女生并没有预习到这些,所以表示不知道。而刚才那个发言的男生(他叫俞怀靖,正好是四年级开展课程实验班级陆老师的儿子。)却又在“一片沉默”中站起来,告诉大家“渔歌子”的词牌名有几行,每行几个字,都是有规律的。他的预习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因此干老师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并也补充了,“渔歌子”是词的形式,而内容倒不用一定要去写打渔。然后干老师请大家再读一遍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样,通过读,学生对“词”和“诗”的形式区别有了更具体的认识,然后为了再一次加深对“词牌”的印象,干老师又举了一个很滑稽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填词例子:“……白米饭,小青菜,午饭吃得真香甜。”他告诉大家,虽然从内容上不能称其为诗,但是却就是“渔歌子”词牌的体现,学生都被逗乐了,也清楚地知道了“渔歌子”是词牌名,内容可以与打渔全无关系。干老师请全体同学把“词牌名”写在了预习作业纸相应位置上,然后继续往下学习。 3

文档评论(0)

mcplj198370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