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活血中药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docVIP

凉血活血中药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凉血活血中药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

凉血活血中药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 【关键词】nbsp; 思美泰;,,凉血活血中药;,,淤胆型肝炎   摘要:目的观察凉血活血中药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中西医结合组和纯中药组随机分组治疗淤胆型肝炎各30例,观察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3.3%,而纯中药组73.3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加强了利胆退黄效果。   关键词:思美泰;nbsp; 凉血活血中药;nbsp; 淤胆型肝炎   笔者临床运用凉血活血中药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nbsp;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我科1998-06~2001-05的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3岁,平均42.23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10个月;有乙型肝炎病史者26例,甲型肝炎病史者4例。纯中药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8岁,平均45.32岁;病程最长4年零2月,最短6个月;有乙型肝炎病史者24例,甲型肝炎病史者6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乏力、食欲下降、明显肝肿大,部分病人有脾肿大或皮肤瘙痒,大便色白或黄白交替出现。所有病例排除肝内占位性病变及肝外梗阻性胆汁淤积。   2nbsp; 治疗方法   纯中药组:基本方药为丹参、赤芍、郁金各30 g,葛根20 g,生大黄10 g,金钱草15 g,三七粉2 g(冲服)。水煎服,1剂/ d,分2次服用。黄疸深重者赤勺加量至40~60 g;肝区痛者加玄胡索10 g;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丹皮各15nbsp; g。大便稀者减生大黄。中西医结合组:中药治疗同纯中药组。同时加用思美泰1.0 g兑入10%GS500 ml静脉滴注,1次/ d;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   3nbsp; 结果   3.1nbsp; 退黄效果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前总胆红素值为96~294 μmol/L,平均(148.42±45.72)μmol/L,18例患者在21~52 d,平均(38.6±10.3)d内降至正常;纯中药组治疗前总胆红素值为84~318 μmol/L,10例患者在37~59 d,平均(50.6±8.2)d内降至正常,黄疸消退平均天数,中西医结合组明显短于纯中药组(P<0.05)。   3.2nbsp; 综合疗效比较   3.2.1nbsp; 疗效标准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回缩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肝脾回缩或大小稳定,肝功能ALT,Tbil,Dbil,γ-GT其中3项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上述4项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未达正常为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酶学指标有下降,Tbil,Dbil不降或上升者,为无效。   3.2.2nbsp; 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0,12,6,2例;纯中药组分别为4,8,10,8例。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3.3%,而纯中药组73.3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4nbsp; 讨论淤胆型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肝胆被湿热毒邪所侵,气血不通,胆汁不循常道,泛溢 肌肤为黄疸。如《临证指南》谓:“阳黄之作,湿从热化,淤热在里,胆热溢泻”所致。方中金钱草、郁金、大黄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赤芍、丹参、三七活血化淤、疏通微循环。临床资料证明:胆汁淤积时血浆血栓素B2(TXB2)和前列腺素代谢产物6酮(PGF1a)的同类物质可使黄疸加深或持久不退,所以降低TXB2含量有助消退黄疸[2]。而中药赤芍、丹参、三七均可抑制血栓素A2(TXA2)生成,降低TXB2水平[3,4]。故有良好的退黄作用。腺苷蛋氨酸系冻干粉针剂,商品名“思美泰”(德国基诺药厂)是在腺苷氨酸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由蛋氨酸和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的化合物,它在体内转硫基的生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腺苷蛋氨酸通过甲基转移作用,活化细胞膜磷脂的生物转移反应,保障细胞浆膜的流动性和Na+/K+-ATP酶的活性。肝细胞浆膜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和Na+/K+-ATP酶的活性,有利于肝细胞摄取和分泌胆红素。腺苷蛋氨酸还通过转硫基作用,合成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牛磺酸等化合物,有利于肝细胞的解毒功能[5]。体内缺乏腺苷蛋氨酸,势必影响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而造成肝内胆汁郁结和肝细胞损伤。因此,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可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和肝内胆汁郁积的消退[6~8]。中西药联合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加强了利胆退黄效果。   参考文献: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